“而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沒有忘記作為一名皇帝的職責,他像勞模一樣的勤政,恨不得在自己有生之年就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
“也許他做的很多事情是徒勞的,甚至犯過一些錯誤,可誰也不能否認,他僅憑自己的雙手,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偉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從未忘卻初心、從未有任何一絲鬆懈!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不論遭受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被打垮,不論有了多少財富都始終躬行節儉,就算成了皇帝也始終不忘百姓疾苦!
“能夠咬牙承受苦難的人很多,可在富貴後能夠記住苦難的人,卻少之又少。
“所以,晚輩認為,‘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固然是能夠流傳百世的功績,可在晚輩看來,一個人能真正做到‘初心不改、百折不撓’,也同樣是最值得敬佩的事情!”
不同於前兩點的慷慨激昂,孟原在說最後一點的時候,刻意地降低了自己的語調和情緒,但是感染力卻絲毫不減。
因為這種誠懇,反而更加引發了觀眾們的共鳴!
影片網站上,許多觀眾的彈幕快速刷屏。
“說的太好了!有點想哭!”
“哎,盛太祖的一生確實太不容易了,如果只看功績,大多數人會把他的一生看成爽文,可若是一個普通人,苦難早就把他壓垮了,還談什麼再造華夏?”
“確實,華夏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多,可像陛下這樣能夠自始至終都不忘初心的人,也確實很少見!”
“盛太祖的皇后在千古賢后裡面也毫無疑問能排進前三了,簡直是360度無死角的真善美,哎,伉儷情深,真是一段佳話,只可惜,她死得太早了,否則整個大盛朝的歷史,恐怕都會改寫了。”
“其實,盛太祖後來瘋狂地殺貪官,也是不忘初心的一種表現吧,畢竟他從未忘記自己兒時的痛苦,自然也就永遠忘不掉對貪官汙吏的仇恨!”
“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初心不改,百折不撓!這個評價,確實是恰如其分!”
之前在孟原說出第三點是“初心不改、百折不撓”的時候,很多觀眾都不解,認為這談不上什麼功績,有湊數的嫌疑,可直到現在他們才意識到,這並不是湊數。
“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的盛太祖,更像是一尊冰冷的神像,高高在上,但卻難以觸控;
“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盛太祖,從神像變成了一位明君,處廟堂之高,仍能不忘民間疾苦;
而“初心不改、百折不撓”的盛太祖,才真正的從一尊神像,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如果只看盛太祖所取得的功績,對他的評價其實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盛太祖確實做出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功績,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任何的錯誤。
刻意誇大他的錯誤、扭曲他的意圖當然不對,但刻意神化他,自然也有失偏頗。
而孟原在評價盛太祖的兩大功績之後,這第三點卻落在了他作為人的特質上,而這個特質,既涵蓋了盛太祖的功績,也涵蓋了盛太祖性格上的一些弱點。
有人說,盛太祖定下的一些制度脫離了時代,所以並不成功;也有人說,盛太祖嗜殺殘暴,對官員制定的規則過於嚴苛、不切實際。
以至於有人問:“天下貪墨之吏甚多,盡殺乎?”
而盛太祖的回答是:焉知殺不盡?
他就像是拉滿的弓弦,一旦開弓,就再也沒有回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