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太祖的御駕親征,是第三種情況。
馬上天子御駕親征!
皇帝是馬上皇帝,整個天下就是他自己騎馬打下來的。
換言之,他基本上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狀態,手下的將領雖多,但論打仗,皇帝是最專業的。
而遇到特別重要的戰役,最專業、最能打的皇帝當然放心不下將這件事情交給其他的將領,肯定要自己親自上。
對於盛太祖來說,這次的御駕親征就是這樣的情況,因為太過重要所以不能交給其他的將領。
這一仗如果打得漂亮,就可以直接將北蠻給打散,保證大盛朝北疆至少有幾十年的和平;這一仗如果打輸了,大盛朝很可能幾十年都緩不過勁來,由此還可能產生各種嚴重的連鎖反應。
而派遣將領去打的情況,趙海平已經見識過了。
那個從軍功上看起來非常完美的岐國公,把他給坑慘了。
當然,這也不能說這個岐國公邱垣就一定是個無能之輩。他的軍功都是實打實的,也確實是從最底層的行伍一點點跟著盛太祖成長起來的。
看起來他犯了一個很嚴重的軍事錯誤、輕敵冒進,但趙海平也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發現這個事情並沒有他一開始想的那麼簡單。
因為戰場的形勢變化太快,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判斷。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邱垣確實輕敵冒進了,遇伏全軍覆沒就是鐵證。
但站在局中人的角度,卻不可能預知未來。
邱垣帶著兵馬非常激進地追擊敵人,如果敵人設下了埋伏,那確實是會全軍覆沒,但如果敵人此時還沒來得及準備好呢?那可能就是一次大勝。
邱垣統兵多年,類似的操作肯定不可能是心血來潮第一次玩,必然是有很多次類似的經歷。
或許在之前的每一次經歷中,他都驅趕著疲憊計程車兵勐追,然後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所以這次認為也會一樣。
所以歸根結底,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每個將領都懂這個道理,也都以為自己是對的,但結果卻是天壤之別。
這就是大將、名將、神將之間的差別。
看起來相差不多,可實際的結果卻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所以盛太祖才不能將這件事情寄希望於一般的將領。
趙海平此時倒是沒想那麼多,他現在只關心兩點,分別是胯下的有鐙馬,以及軍中的神機營。
騎慣了無鐙馬之後勐地換成有鐙馬,趙海平有種想哭的感覺。
太快樂了!
兩腳踩著馬鐙,搭配著高橋馬鞍,意味著人可以在馬上形成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的受力,可以非常輕鬆地在任何動態中保持平衡。
就像騎射。
在戰馬快速奔跑的過程中,騎兵只需要雙腳踩著馬鐙,大腿夾緊馬腹,同時將屁股稍稍抬起離開馬鞍,身體前傾,就可以保持穩定,即便戰馬再怎麼顛簸,身體也像雲臺一樣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