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趙海平在絕對理智之下做出的決定,對於一些沒有軍事常識、也不夠理智的皇帝來說,很可能不會做出這種決定,而是會選擇逃跑。
畢竟對皇帝來說,他也不確定手下這些兵卒能不能擋住北蠻騎兵,留在原地萬一被砍了呢?
只要逃回去,皇帝還是繼續做皇帝,損失大軍又如何?逃不回去,那可就什麼都沒了。
所幸趙海平可以保持絕對理智,而且並非對兵事一無所知。
至於紮營地點的選擇,趙海平也沒有考慮太久。
懷石嶺雖然地勢較高,能在跟北蠻騎兵作戰的過程中佔據一些地形上的優勢,但歸根結底還是被動防禦而已。
更何況水源的問題不解決,等於是白給。
就算可以掘地鑿井,但萬一不出水呢?這裡本來地勢就比較高,不出水的可能性很大。
在這裡紮營,等於是將這支大軍的命運全都交給天意。
如果真的做出這種決定,那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相信自己是天命之子,迷信到極點;二是對北蠻騎兵過於恐懼,完全不相信能夠在平地上與北蠻騎兵作戰。
所以,趙海平只是稍加考慮,就選擇了桑遠河。
駐紮在這裡,至少水源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至於開闊地形如何對付北蠻的騎兵?
趙海平當然不打算就這麼被動地防禦,在騎兵試煉中吃了那麼多的苦,可不是為了來這裡當孫子的。
聽到趙海平如此安排,山羊鬍老將也鬆了一口氣,立刻傳令紮營。
而趙海平則是騎著戰馬,來到軍陣中巡視。
一些武將都有些惶恐,趕忙跟上。
皇帝的戰馬當然也是當時能找到的最好的馬,趙海平騎起來的感覺,雖然好像比赤驥差一點,但也相差無幾。尤其是在有高橋馬鞍和馬鐙的情況下,很容易就能做到人馬合一的狀態。
而且讓趙海平很驚訝的是,他此時控制的是盛太祖壯年時的身體,大約五十歲上下。
而這幅身體的狀態竟然還充滿著力量,完全不輸給任何一流的武將。
可見盛太祖確實天賦異稟,兒時能從大饑荒中挺過來,後來又一直以勞模的狀態工作到七十多歲才駕崩,這身體確實是鐵打的。
趙海平來到高處,一邊看著盛軍在桑遠河旁邊紮營,一邊問道:“此時軍中有多少騎兵?敵我兵力分配如何?”
一名將領趕忙回答:“回陛下,據最新軍報分析,北蠻軍共分三路,戰兵至少有十萬上下,其中約有兩萬是盔甲精良的具裝鐵騎,還攜帶了大量的牛羊;
“而我軍有戰兵十四萬,輔兵八萬。其中精銳騎兵有五萬,分別由李克忠、定遠侯張勇率領。此外,還有兩路大軍正在趕來。”
趙海平心中踏實了不少。
這明顯是己方處於兵力優勢地位啊?
雖然被蠻軍兵力有十萬上下,但只有兩萬是盔甲精良的具裝鐵騎。而大盛朝中,精銳騎兵有五萬,不算輔兵,步兵也有十萬左右。
大盛朝的精銳騎兵,北蠻中也就只有那兩萬鐵騎可以對沖一下,其他的普通騎兵,應該是打不贏的。
這樣看來,倒也沒趙海平想象中的那麼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