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王大人自覺力有未逮,不如趁早告老還鄉,由我來接替王大人的位子,你看如何?”
楚歌說完,直接抬起頭,傲然地看向王充的雙眼。
你說自己又這麼多的苦衷,那你敢不敢讓我上?
我上我真行!
此言一出,王充徹底沒話說了。
因為這番話,根本無從反駁!
王充說來說去無非是強調一點,貪官多、清官少,他必須指著貪官辦事,所以分潤這麼多的利益,是無奈之舉。
如果是一個毫無任何能力的讀書人聽到這種說法,很可能無從反駁,畢竟他也沒有能力繞開這些貪官去賑災。
但楊彥不一樣!
楊彥之前就曾經做過黎安縣的知縣,手下的的胥吏們也不乏貪婪奸猾之輩,但楊彥卻將他們治得服服帖帖,在其他幾個縣全都因為賑災糧食不夠而激起民變的時候,唯有黎安縣安然無恙。
楊彥也正是因為在黎安縣的功績,才有機會入朝為官。
楚歌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對王充窮追猛打!
你不是說只能用這些貪官嗎?那你不行就換我上!我不用這些貪官,也能把賑災糧食發到災民手中!
楚歌之所以能有底氣說出這種話,正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楊彥並不是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百無一用的讀書人,而是一個有能力也有擔當的好官。
駁斥王充的方法,其實都在楊彥的履歷上,只要深挖就會有。
王充臉色陰晴不定,最終還是隻能默默地站起身來,轉身離去。
因為他的那點小心思,被徹底地拆穿了!
其實,王充說得這番話很有迷惑性,如果換個別人,確實很容易被他說服,甚至成為他的黨羽。
如果是一個“有用的貪官”和一個“無能的清官”對比,肯定是前者完勝。
但很可惜,楊彥並不是一個無能的清官,反而是一個信念堅定而且更加有用的清官!
這點小伎倆,就像是晨露遇上了朝陽,立刻就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