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兵也跟著叛亂的訊息很快便稟報到英印總督坎寧那裡,他對於錫克人的叛亂非常重視。他清楚,旁遮普的存亡十分關鍵,立即命令在西姆拉的英軍總司令恩遜揮師前往旁遮普,先將旁遮普的形勢穩定下來。
恩遜率領一萬二千人,分兵兩路,從西姆拉出發趕往旁遮普邦的拉合爾和昌迪加爾,但等他率領的主力七千人趕到拉合爾東北不遠的阿姆利則城外時,發現為時已晚了!
阿姆利則城,這座錫克教的聖城,已經被狂熱的錫克教眾所佔領。城門之上已經懸掛著十年前便消失的錫克王國的舊旗幟,而城牆上,則掛滿了上千名英國士兵和平民的屍體,顯示著前不久的一場血腥的屠殺。
從阿姆利則城和拉合爾城內逃出的上千餘名英國人,將自己的臉孔塗黑,穿上錫克人的服裝,才趁機混出城,不過,還是有不少人死於炎熱的天氣和途中的艱苦,更多的是被沿途的村民所殺。錫克教徒已經失去了理智。
英國駐印度總督查爾斯?坎寧連忙和旁遮普邦的幾個王公,帕提亞拉、那瓦舍菲爾、那波等王公領主聯絡,答應尊重他們的錫克教信仰,允許錫克教民帶帽子、留鬍子,保留他們卡爾薩教團的傳統,承諾在旁遮普地區多修建醫院和學校,並且,可適當提高錫克族士兵的兵餉待遇。
同時,坎寧還和幾個錫克王公簽訂協議,要求其整頓管理好治下的錫克士兵和平民,兵幫助英國平息旁遮普地區的叛亂,作為回報,英國答應讓其保持中立狀態,攻佔的地區歸其治下。帕提亞拉、那瓦舍菲爾、那波等王公領主大喜過望,這是他們千載難逢擴大勢力範圍的機會。於是,他們率領手下,進駐拉合爾城,協助英國本土軍隊。又組織二萬兵力,會同英軍六千人,攻打已經被反叛的錫克士兵佔領的阿姆利則城。
一場激戰下來,阿姆利則城被攻破。反叛的錫克士兵戰死數千人,而王公領主的錫克兵也死傷近萬,反倒是英國士兵,只傷亡千餘人。
整個阿姆利則完全被焚燬一空,不過,這一下更加激怒了其餘的錫克教徒。旁遮普邦內的錫克族人原本就有尚武的傳統,一聽聖城被毀,紛紛拿起武器,同英國人作戰,加上一些狂熱的錫克教徒的慫恿,一時間,整個旁遮普地區全面爆發起叛亂來。
而與此同時,昌迪加爾城內外,一場戰爭也正在激烈地打響。
城內的數百英軍已經被五千錫克叛軍盡數殺死,而從西姆拉出發五千英軍也剛好抵達昌迪加爾城,連同三千錫克王公勢力,向城內的錫克叛軍發起猛攻。正在昌迪加爾城岌岌可危之際,東面忽然出現一支部隊,正是薩米特.庫瑪爾率領的六千錫克軍,加入戰鬥,向攻城的英軍發起猛攻。
英軍不知多少人馬,只覺浩浩蕩蕩的上萬錫克援軍,頓時出現慌亂,而這時,周圍的幾個村子組織的錫克教徒也領著數千錫克民眾趕來助戰,經過二天的激戰,三千錫克王公勢力半數被殲滅,剩下的全部叛亂,調轉槍頭對準英軍。而英軍在戰死千餘人之後,終於抵擋不住,往西姆拉城潰敗。
昌迪加爾城的勝利,振奮了錫克教眾的信心,他們感覺自己又回到五十年前那個戰無不勝的錫克帝國的時代。而薩米特.庫瑪爾因手下率領的兵力最多,又是昌迪加爾城的救星,被推舉為昌迪加爾城的卡爾薩教團首領。
薩米特.庫瑪爾改名為薩米特.庫瑪爾.辛格,他宣佈昌迪加爾地區脫離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成立獨立的錫克教獨立王國旁遮普錫克王國。
在整合周邊的數個村落的錫克教民和原本昌迪加爾城內的錫克士兵後,兵力達到二萬餘人,又從城內英軍倉庫中裝備武器,薩米特.庫瑪爾.辛格下令向旁邊的莫加和盧迪亞納等旁遮普大村莊進發,一路徵集錫克教徒作為士兵,好好蕩蕩殺往錫克聖城阿姆利則。
薩米特.庫瑪爾終於成功地獲取了錫克教徒的認可,他四處派人鼓動旁遮普地區各村落的錫克教徒恢復家園,重建錫克帝國,恢復錫克族榮光。
很快,帕提亞拉王公手下出現反叛,憤怒的錫克民眾對於帕提亞拉王公投靠燒燬錫克聖城的王公很是不滿,加上薩米特.庫瑪爾領兵攻打,帕提亞拉的領地很快便被攻克,而這時,英國軍隊自顧不暇,根本對其的求救不理不睬。無奈之下,帕提亞拉王公率領親信逃往拉合爾。
另外那瓦舍菲爾、那波兩個王公見勢不妙,也紛紛反叛,宣稱脫離英國,重建錫克帝國。於是,整個旁遮普形勢大變,英國人收縮兵力,將旁遮普的一萬多兵力全部壓縮到拉合爾和阿姆利則這兩座靠得很近的大城內,等兵來援。
薩米特.庫瑪爾.辛格率領錫克軍,終於抵達阿姆利則城外,而這時,經過一路的招募收集錫克教徒,兵力已經多達四萬人,而且,由於旁遮普地區各村落都有自己的錫克兵自衛武裝,有些村落的教民甚至有二三萬人之多,火槍盛行,根本不愁武器,加上錫克教眾的尚武氛圍,這四萬人均裝備齊全了火槍和錫克彎刀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