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大勝之後,馮雲山只是讓討虜軍稍稍休整了半日,便決定次日一早就開始攻佔北京城。
八里橋的戰事結果已經全部統計出來了。
蒙古和滿旗騎兵一共被擊斃四千餘騎,俘虜一千騎;滿旗步卒和漢軍八旗步卒被死傷三千,俘虜四千餘人。最讓馮雲山心動的是俘獲了一千五百餘匹蒙古戰馬,雖說不是特別高大,但畢竟是戰馬,終於可以組建一支小型騎兵了。
不過,馮雲山不會組建像蒙古騎兵這樣的騎射兵種,訓練費勁不說,在這與火槍對戰的時代,根本就沒什麼作用了,反倒不如直接衝殺過去的重騎兵。而馮雲山想象的是組建一支火槍騎兵,將騎兵專用的夏普斯卡賓槍裝備上去,必定能所向披靡,為日後平定北方做好準備。
討虜軍將士,也犧牲了四百餘人,其中黃埔二期的學員就有十六人之多,讓馮雲山心中不由一痛。他不明白,那些歷史書上寫的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戰役中,只戰死了十二人,怎麼來的?難道自己的討虜軍將士,與洋人差距還有這麼大?還是滿清知道洋人不會奪取他們的江山,所以直接放水棄戰而逃?
這些,馮雲山卻是難以追究了,他也沒空理會這些事情。先是連夜將石達開和譚紹光派遣出去後,便同時派出探馬,將整個北京城的防守情況偵查起來。
次日一早,馮雲山接報,城外的近萬清軍不戰而退,而咸豐已經率領五千餘禁衛騎兵,帶著后妃和一干大臣北逃熱河,派他的親弟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城。
而奕?認為北京城太大,守兵不多,加上留守北京的一應王公大臣都說“城不可守“,於是,他乾脆下令將整個外城放棄,將兵力集中防守內城。
於是,除了僧格林沁的二萬多名清兵從朝陽門退守回內城,整個北京外城的萬餘清兵也都撤入內城,連圓明園內的沒被咸豐帶走的四千禁衛旗兵也全部調回北京城內,直接將北京外城全部棄守!
馮雲山大喜過望!原本以為,歷史上的奕?和僧格林沁雖然也將北京外城棄守,但那時對洋人的軍隊,對於討虜軍,馮雲山以為清妖必定會嚴防死守,可沒想到,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想不到,他們還是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於是,馮雲山直接調動討虜軍大軍,行動起來。
由於討虜軍兵力不多,馮雲山並沒有下令直接分散開來去包圍北京城,而是集中兵力,分為三路進攻。
林鳳祥率領甲一師一萬討虜軍將士從城東攻打東直門和朝陽門;
陳天仕率領甲八師一萬討虜軍將士從城西攻打阜成門和西直門;
而羅大綱率領甲五師的四個陸戰團和甲十師的四個陸戰團近萬人,直接輕鬆佔領外城,從城南攻打正陽門。
而馮雲山自己,則親率甲九師剩餘的四千將士和乙一師的三千將士,以及近二千餘名甲十師和乙五師的水師,駕駛小型戰船,經過清河內河道,前往北京城西北郊的圓明園。
雖然已經十月份,太陽依然有些曬人。馮雲山和七千將士走的是陸路,頂著烈日,大步地向前推進。不過,因為知道清妖都已經全部撤回北京城,城外即便有清妖,也是少數的探子和殘餘的兵力,馮雲山並沒有小心翼翼,而是直接取道小路,向圓明園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