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這個天國不太平> 第580章 八里橋血戰(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80章 八里橋血戰(上) (1 / 2)

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開端,又是漕運進京的必經之路。從元代以來,北京城為一國之都後,處於京東運河邊上的通州便成為一交通重地,在拱衛京城和運河漕運中佔據著最為重要的地位。南方特產尤其是糧食,透過漕運或是海運經過天津後,便抵達通州。

而明清兩朝,朝廷都在通州修建糧倉,便於儲存與運送。特別是滿清一朝,北京人口大增,通州幾乎與與糧倉相等,既要運送,又要儲存,近於運河邊,先天便利,隨時貯有近百萬石糧食,相當於大清的國倉。“國家歲入東南漕運四百萬石,析十之三貯於通倉”,真可謂天下糧倉。

而此刻,進入通州城的馮雲山和石達開、羅大綱、左宗棠等人,便在林鳳祥和譚紹光的帶領下,前往城內的兩大倉庫,大西倉和中倉。

眼前濃煙滾滾,正是中倉所在,數千討虜軍以營為單位,在各自營長的指揮下,擔水滅火,而十餘架水龍也已經在拼命汲水滅火。

林鳳祥指著不遠處,幾十個仍自冒煙的糧倉,一臉激憤地道:“聖王,這些清妖做得太絕了,臨逃跑,還將通州城內的糧倉都放火燒掉,幸好,這些糧食有些受潮,不大好燒,沒怎麼起火倒是煙很多。很多糧倉已經撲滅了,但還是有十餘個倉徹底燒燬,搶救不回來了。”

譚紹光卻一臉喜色地道:“林師長,不要太貪心啊。清妖沒能全部燒完,已經很好了。單單這個中倉,應該就能繳獲四十多萬石糧食。還有那邊的大西倉,聽說更多,幸好那些奉命放火的清妖,太過匆忙。”

馮雲山道:“這些糧食,可謂是意外之財。戰亂造成許多流民,還有通州城中的米店關門,城內的百姓有可能無米下鍋,還是要放些糧食賑濟流民和百姓才好。”

跟隨其後的後勤處處長周勝富連忙應下。

佔領通州城,討虜軍不但繳獲大炮數十門,刀矛火槍以及火藥等無數,最重要的是,在大西倉和中倉一共繳獲一百二十萬石糧食,通州城角落又繳獲了戰馬七百匹,可能是清兵逃離得太匆忙,竟然連戰馬都忘記了。

至於那些刀矛,在馮雲山看來,都是破銅爛鐵,沒辦法用上的。而那火槍,竟然大半是些歪脖子火繩槍,一兩百年前的東西,讓馮雲山一陣無語。難怪歷史上清兵與洋人作戰,潰敗如山倒,本就缺乏作戰的勇氣,武器還這麼差,如何拼得過人家?

翌日天剛亮,通州城內鐘鼓樓的鐘聲大作,城內城外的眾討虜軍紛紛集合,匆忙就食,準備出征。

到辰時,馮雲山接報,甲一師和甲八師、甲九師三個師的兵力都已經從通州城外向西推進。

討虜軍的目標是八里橋!

這自然不是馮雲山又先知先覺,而是因為通州至京城有條運河攔住,要攻向北京城,必須過河。而這運河上,只有兩座橋,西邊一座是木橋,載著大炮的騾馬車載不能通行,第二座是一座漂亮的漢白玉單拱石橋,建造得十分牢固,大概是因為從通州西門到該橋的距離,恰好是八里,便取名叫八里橋。

聽潛伏在通州的特務說,在橋拱之上,天氣好的話,還能看見北京城牆。而天矇矇亮的時候,早有探馬來報,說是清軍大部都退守在以八里橋為中心的一帶駐守,在原本就興建的防禦工事基礎上,又連夜開挖加固土壘和壕溝。不過,因為八里橋的運河兩岸邊上灌木叢生,河岸都是樹林,遮擋視野,探馬並不是看得很清楚。

不過,聞報的馮雲山聯想到歷史上一模一樣的戰事,便即刻判斷出僧格林沁這位蒙古王爺必定是打著在八里橋拼死一戰的主意。

老實說,這處地形還真的是對清軍有利。四周都是灌木和樹林,蒙古騎兵可以埋伏在樹林中,等討虜軍想要透過八里橋的時候,突然殺出,三面包圍,另一面又是運河,還真的是隻能死拼,打得一手好算盤。

不過,他恐怕是沒想到,雙方武器的巨大差距,不是靠地形就能彌補的。而只能打順風仗,早就失去了當初八旗入關時候血性的滿蒙騎兵,承受不住他的重望。

更何況,自己還有專克騎兵的殺手鐧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