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西北方向幾十裡的南海與三水交界之處,便有一處很小的磷礦。
以此作為試點,上個月,徐壽邀請合信,親自帶著石油化肥司的數十人,又從新成立的建設工程公司那邊抽調了千餘工人,在這個名叫小茅嶺的小山岡上,建造了第一家磷肥廠。
此處靠近佛山鎮,四周多是瓷器磚場和五金鐵器作坊,很多火窯等。沒怎麼費勁,很快便運來水泥,建造了一處窯爐,並搭建廠房和宿舍。
徐壽按照聖王馮雲山關於工廠的佈局理念,分生產區、生活區兩塊建設。
生產區又按照實際生產的方便,合理佈置了一番。
選取靠近磷礦和北江之間的地方,建造生產磷肥的窯爐。緊挨著窯爐的旁邊,靠近磷礦之處又建了一處粉碎場,稱之為粗粉車間,還從南洋公司第一機器廠訂製了五臺專門用於破碎磷礦的機器,以蒸汽機帶動。
窯爐的位置較高,這樣,只要窯爐燒製好的磷肥料一出來,便透過一道滑槽,滑落到低處的地面,這裡是另一處粉碎場,這是精粉車間。
最後是包裝工場,放有幾臺大秤。最是簡單不過。
這磷肥廠的製造工藝最為簡單不過。
雖然馮雲山沒到現場檢視,但他根據後世經驗的工廠經驗,按照後世一般化工廠的思路設計了工藝流程。
除了從小茅嶺這處小磷礦開採,作為原料磷礦的來源外,還特意在北江邊上建造了一處碼頭,用來進出貨物。馮雲山考慮到的是,萬一這處磷礦採光了,便可以從其他地方透過水路運到碼頭,然後一點點距離,便到了粉碎場。
粗大的磷礦從礦洞出來或者是一到貨,先是透過工人用獨輪車運到粗粉車間,交給粉碎機進行初步粉碎,變成拳頭大小的顆粒。同時,蛇紋石或是雲母也一同粉碎成拳頭大小,按照合信給出的配方比例,新增上一定量的焦炭,一起均勻地摻入窯爐之中。窯爐底部,已經鋪上了一層基礎的焦炭,煤炭的熱量不夠。
經過充分的焚燒後。稍事冷卻,便開啟窯爐的艙門,將還有些發燙的燒得變輕的礦料混合物從窯爐直接經過滑槽,滑落到精粉車間的粉碎機裡,經過再次粉碎成細微的顆粒,再進行冷卻,便送至於包裝車間進行包裝。
徐壽統一訂製了標準,每個麻袋都統一裝重為50公斤,正好方便農人搬運。
這個月初,小茅嶺磷肥廠便正式開始投產,每五六天可以生產一窯磷肥,大概有4萬來斤。這樣的每月產量在一百噸左右,一年也就一千二百噸,產量規模相對後世來說,小得可憐,不過,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簡直是龐然大物。
徐壽便是其中之一。作為這個磷肥廠的實際籌建負責人,雖然是依靠馮雲山的設計,還有合信的配方和技術指導,但實際工廠的建設、最佳化,都是他帶領一幫工人一手建成的。對於這個成功生產磷肥的工廠,他是最為喜悅和自豪的了!
磷肥一生產出來,便被運送到周邊的水田和旱地裡投用,效果怎麼樣,徐壽心中並沒底。不過,按照聖王的說法,這個磷肥的效果可比人畜糞便的農家肥,效果好上太多。
不過,具體施肥用量,由於馮雲山根本就沒怎麼實際種地過,他也不清楚應該放多少,只得讓徐壽一併試驗出來。於是,在緊挨著磷肥廠旁邊的幾畝地裡,便成了磷肥廠的試驗田。
一畝放二公斤,五公斤,十公斤,二十公斤,然後再每過一段時間,觀察長勢的不同,最終看作物的產量,來確定到底應該施用多少磷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