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這個天國不太平> 第366章 得手芸南銅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6章 得手芸南銅礦 (1 / 2)

不過,世事難料,咸豐四年初,貴州獨山楊元保首先率領布依族農民在獨山州豐寧上司進行起義,提出了“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號召,舉兵造反。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包圍獨山州城。與此同時,布依族一名叫何得勝的首領,也開始領導數千人,均身穿黃色號衣,舉兵起義。

而此時,雲貴總督恆春焦頭爛額,自身所處的昆明城都被討虜軍圍困,哪裡還有心思調兵去平息叛亂。於是,恆春對於貴州的一應求援,全部置之不理,反而要求貴州調派五千兵力來支援昆明解圍。

而此時的芸南,也到處都是各類民族,特別是回民,與漢人以及地方團練鄉紳、官府之見的矛盾越來越大,隨時處於火藥爆炸的邊緣。

芸南巡撫吳振棫心知肚明,因此,他心中猜測,昆明城的攻守,或許是一場長期的過程,兵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於是,吳振棫和雲貴總督恆春兩人,率領一干軍民,在昆明城中持續向各鄉紳、大戶進行納捐,並編練團練,做好昆明長期堅守的準備。

而抵達昆明城外的討虜軍,卻絲毫不管不顧。李開芳和羅瓊樹,奉聖王命令,將討虜軍留下近二萬人在昆明城外佈下防禦工事,安營紮寨,竟似乎不準備走了。

其餘的人,都由兩人親自率領,四處蒐羅採礦工匠,招募採礦能手,說是準備將芸南境內的銅礦都接管下來,自行開採。

是的,攻打芸南,按馮雲山的意圖,完全是為了芸南的銅礦而來。芸南的銅礦,自清朝康乾以來,開採越來越多,年產都朝一千萬斤以上,甚至佔全國銅產量的九成以上。單憑這點,馮雲山便要徹底佔據芸南的所有銅礦。

這天,跟隨甲二師前來的工務部近十名執事,便進行了分工,每兩人在一個營討虜軍將士的陪同下,分別來到芸南府、楚雄府和武定州等地的銅礦所在地,對討虜軍繳獲的銅礦進行清理。

一共繳獲銅礦錫礦還有銀礦共數十個,其中主要為銅礦。而一些大的銅礦,有礦工一兩千以上,小的也有數百礦工,更有儲存的礦銅上千萬斤之多,一旦煉製出來,至少也是三四百萬斤銅。這番收穫太大了!難怪聖王只盯著銅礦,不在乎那些城池了。

不過,唯一頭疼的便是,如何運出來。

為此,這些執事,都要親自至每處礦洞察看,統計礦產量和具體位置,以上報聖王。

他們發現,芸南這邊的銅礦多數在深山之中。主要採用斜巷入山,深達數里之遙,礦內逐級開採。礦洞用木架支撐,隔幾段便設有大風箱安排專人抽拉進行鼓風。照明則採用油燈。

其中芸南府城旁邊五十餘里的一處大礦,已經採用一種頗為先進的唧筒原理排水,幾名被討虜軍將士俘虜後投降聖國的礦工介紹,這種排水器具,他們稱之為“龍”,這種由人力拉竹木製成的“龍”,已經能很好地將水從低處沿著礦洞排往高處,但需要大量的人手。

而這些採礦,全靠人工捶鑿,再用麻袋、吊筐背出。

採礦的礦工,一半每人每天只能採礦三十來斤,可謂歷盡艱辛。

工務部的執事,現場調查後認為,若在銅礦內安裝一蒸汽機驅動鑿捶,則可以提高一定的生產效率,關鍵還是搬運出去。他們準備將這些問題帶回廣州,找人研究。

……..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