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外地一週,很不方便,勉強一更,敬請諒解!)
鋼鐵廠的地址選好之後,馮雲山便下令甲十八旅將士拆除烏石鎮旁邊的少量民房,並出動將士和礦工平整土地。
同時,李見微協助伍崇曜將從普魯士拆下來的原來克虜伯鋼鐵廠的所有裝置,早已經從廣州運輸到了北江上,進入烏石鎮碼頭,出動上千人,動用滾木等將數只打鐵罐和其他一二鍊鐵爐和鍊鋼爐運至岸上。
然後,剩下的馮雲山拍拍手,又跟宋鐵生和克虜伯交代了一下鍊鐵和鍊鋼的工藝,便都交給宋鐵生和克虜伯處理了,連甲十八旅以及礦工都交給他們倆人來安排,當然,李見微留下協助克虜伯。
整個鋼鐵廠以宋鐵生為主,由他負責鍊鐵和初步鍊鋼部分;而克虜伯負責後面的精煉“罐鋼”部分。當然,若是克虜伯有什麼建議,宋鐵生也要聽取。
之後,馮雲山便離開烏石鎮,和伍崇曜趕回廣州去了,那邊有急事需要他去處理。
很快,在定好的鋼鐵廠廠址處,在宋鐵生和克虜伯的主持下,一座肚皮寬大,頸部逐漸收窄,外觀有點類似葫蘆的一座高爐,在烏石鎮旁邊,離北江江岸不遠的位置,一處地基牢固之處,佇立起來了。
沒錯,這就是宋鐵生和克虜伯兩人共同主持修建的,仿照普魯士那邊的鍊鐵鍊鋼廠式樣進行了改進,又完全繼承了桂陽正和鋼鐵廠那邊樣式,當然其中還包括了馮雲山提出的一些現代冶鐵工藝,提了一些修改方案。【△網 .ai .】
首先建立的是一座用來鍊鐵的高爐。
這一座高爐,高六丈五尺,高爐容積約120立方米——比正和鋼鐵廠的那座初級的高爐要大很多,算是大清甚至這個時代最大容量的高爐了!
要是馮雲山在這裡,他肯定要說,這要是在後世,國內200立方以下的高爐都必須強制關停,對面的倭國甚至已經在使用5000立方米的高爐了。
但這個時候的120立方米,已經算很大的高爐了。也幸好礦工多出來很多,從中選出一部分人,再從正和鋼鐵廠那邊調派一部分人過來,湊成上千人的鋼鐵廠工人,要不然,還真沒辦法應付這麼大的高爐的產量規模。
這回鍊鐵工藝段,很多其實還是宋鐵生提供的改良方法,畢竟他一直在正和鋼鐵廠,最為熟悉其中的特點。
首先他找來了一些高鋁粘土,這玩意氧化鋁含量高,研磨後加上石灰石煅燒,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壓制成磚,在桂陽那邊運來的焦炭的焚燒下,高溫燒製成耐火磚。
其實這要是像正和鋼鐵廠一樣的,使用粘土築造,再用火焙燒,或者用青磚砌都沒很大問題,關鍵是宋鐵生想提高它保溫水平。將原本容易散失高溫的爐子,換成保溫效果好得多的耐火襯裡。於是,在高爐內襯中,使用了聖王馮雲山提供的這種高階耐火材料。
而鼓風方面,當宋鐵生提出風力不夠,人力鼓風或者水力股份都是效果太差的問題。克虜伯很容易解決了這個問題。
克虜伯使用的是直接從普魯士拉過來的蒸汽機帶動的鼓風機,這個風力非常強勁。單單一臺蒸汽機,就完全滿足了鼓風要求。並且,隨著後面從洋人那邊訂購的蒸汽機到貨,克虜伯完全可以自制大型鼓風機,再連線上蒸汽機的動力便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