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 第四章 叛遼投漢——李守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章 叛遼投漢——李守貞 (3 / 3)

不久,有群盜截斷澶州的浮橋,耶律德光擔心退路被截斷,遂遣天平軍節度使李守貞領軍返回汶陽。

後晉北京留守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並沿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中原各地紛紛歸附。

遼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難治”,率主力回師北上,晉朝舊臣紛紛投誠歸。天平節度使兼侍中李守貞奉表歸後漢,被任命為護國軍節度使,加兼中書令,拜太保、移鎮河中府。

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命幼子劉承佑承繼帝位,劉知遠在彌留之際,擔心杜重威反覆無常,遂授意眾託孤大臣伺機除之,宰相蘇逢吉等人矯詔誘殺杜重威及其三子。

劉承佑即位,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李守貞,封守太傅,進封魯國公。然而,李守貞得知杜重威死訊後,內心更加惶恐不安,他一方面廣招亡命之徒,蓄養死士,修築城防工事,訓練軍隊,暗結契丹;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自己長期執掌禁軍,戰功顯赫,深得禁軍人心,加上後漢政權建立不長,天下諸鎮與劉知遠並無深厚的淵源關係,人心不附。

此外,天子年輕且剛剛繼位,朝中執政大臣都是其後輩,所以對朝廷很傲慢。

前永興軍節度使趙匡讚的親信部下趙思綰,因懼怕後漢朝廷追究趙延壽父子,勾結契丹之罪而牽連自己,遂糾結數百牙兵佔據永興造反,同時派使者到河中府送御衣給李守貞,表示願意投靠。

李守貞本就有反叛之心,加之聽信術士之言,認為自己有天命在身,遂反,自稱秦王,任命趙思綰為晉昌節度使。

鳳翔巡檢使王景崇,與節度使侯益不睦,加之侯益的中傷,亦不願回京,遂鼓動軍士擁戴自己為鳳翔節度使,朝廷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反而調其為邠州留後,以趙暉為鳳翔節度使。

於是,王景崇舉兵造反,後漢隱帝即命趙暉討伐,王景崇西招後蜀軍隊為助,同時與趙思綰共推李守貞為主,永興、河中、鳳翔三鎮遂成連橫叛亂之事。

為了抵禦官軍,李守貞派其部將王繼勳搶先佔據潼關,沒多久就被澶州節度使郭從義攻克。為了防止距河中最近的同州,被其攻佔,朝廷命滑州馬軍都指揮使羅金山將部兵戍同州,由於這兩處要地被朝廷控制,李守貞南下之路被堵住,其在軍事上已經失去了先機。

後漢已收到邠、涇、同、華四鎮上報河中府李守貞與永興、鳳翔同反的軍報,削奪李守貞一切官爵。命澶州節度使郭從義任永興行營都部署,率侍衛親軍克潼關後直趨永興;命白文珂任河中行營都部署,率軍自陝州進軍同州,待昭義節度使常思率潞州兵進至潼關後會攻河中;命鳳翔節度使趙暉進屯咸陽。後漢諸路軍延遲不戰,師老無功,一時間朝野內外,對於後漢軍能否鎮壓三鎮叛亂議論紛紛。

隱帝劉承佑派遣樞密使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統領諸軍。郭威採納太師馮道的計策,厚賞禁軍將士,寬以治軍,將士遂歸心郭威。

郭威率京師護聖軍進抵陝州後,召諸路將領計議,針對三叛連衡,河中為首,且位居水陸要衝,河中叛軍滅,永興、鳳翔叛軍自敗的形勢,決定集重兵攻取河中,以餘部牽制永興、鳳翔。遂以趙暉出咸陽攻鳳翔;郭從義攻永興;郭威自率軍出陝州,命白文珂、劉詞軍出同州,常思軍出潼關,三路會攻河中。

白文珂克河中西關城,郭威、常思兵臨河中城下,採取蓄盈待竭之策,令白文珂領諸州丁夫二萬餘人,築壘連城,長圍久困,並遣水軍列舟河岸,絕其水上通路。李守貞屢次突圍未果,派人赴南唐、後蜀、遼求援,都被後漢軍抓獲。

當時,鳳翔、永興叛軍也紛紛遣使向後蜀求救,後蜀援軍進至大散關被趙暉部擊退。趙暉克鳳翔西關,遣千餘人偽作後蜀軍至,伏擊全殲王景崇數千出迎之兵,王景崇再無出兵連橫李守貞之力,唯有嬰城自守。

李守貞遣王繼勳率精兵千餘人,沿黃河向南遷回,登岸襲擊河西后漢軍,並在軍營內放火引發後漢軍躁動,然而隨後遭劉詞軍截擊,陣亡七百人。李守貞見城中糧將盡,再發兵五千人,分五路向包圍圈西北角突圍,又遭截擊,死傷大半。李守貞再次出兵突圍,旋即被擊敗,其軍中大將魏延朗、鄭賓也遭擒。

此時,河中李守貞軍飢困,將士離散,降者相繼,郭威始下令後漢諸軍攻城,永興趙思綰以糧盡遣使請降。

後漢軍破河中外城,李守貞收攏兵力,困守子城。內城破,李守貞與妻子舉家自焚,後漢軍隨即入城,於煙燼中斬其首級,傳送京師,懸首南市示眾,其未死諸子及餘黨也被押送京師,施以磔刑。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