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後來,趙廷隱稱劍州之戰中與李肇同功,表示願將利州節鎮讓給李肇,孟知祥起初不肯同意,但因趙廷隱連番請求,遂將趙廷隱召回成都,以李肇接任昭武軍留後。
趙廷隱在劍州之戰後,鑑於董璋詭詐多變,曾建議孟知祥趁其到劍州勞軍將其殺掉,以獨霸兩川。孟知祥因缺乏周密準備,未敢貿然行動,朝廷罷兵後,兩川之間矛盾日趨尖銳,聯盟很快破裂。董璋突然舉兵攻入西川,聲勢浩大,趙季良勸孟知祥親征以鼓士氣,孟知祥遂以趙廷隱為行營馬步軍都部署,讓他先率三萬兵馬迎戰東川軍。
趙廷隱向孟知祥辭行時,恰逢使者送來董璋的檄書以及給趙季良、趙廷隱的書信。董璋在檄書中稱趙季良、趙廷隱與其同謀,招他來攻西川。孟知祥將書信交給趙廷隱,趙廷隱也不看信,直接扔在地上,冷笑道:“不過是董璋的反間之計,想讓您殺掉副使趙季良和我而已。”他隨即便領兵出發。而此時,董璋已攻入漢州。
孟知祥隨後親率八千兵馬趨漢州,與董璋會戰於雞蹤橋。當時,趙廷隱三戰不利,東川軍追擊趙廷隱,卻被孟知祥與張公鐸領兵直衝其腹,頓時亂不成列。趙廷隱趁機整軍復戰,與孟知祥、張公鐸合軍夾擊,終於大敗東川軍。董璋親兵盡喪,僅率數騎逃走,孟知祥奪回了漢州,命趙廷隱追殺董璋,自己徑自返回成都。
董璋逃回梓州,卻被部將王暉、潘稠所殺,王暉隨即開城,向趙廷隱投降。趙廷隱進入梓州,封存府庫以待孟知祥前來接收,並獻董璋首級。孟知祥由此吞併了東川,不久便由成都東至梓州,自領東川節度使,他隨後又劃出閬州、果州、蓬州、渠州、開州五州,復設保寧軍,以趙廷隱為保寧軍留後。
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便以墨制的形式署任趙廷隱及武泰軍留後趙季良、武信軍留後李仁罕、寧江軍留後張業、昭武軍留後李肇五人為本鎮節度使。
不久,朝廷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正式授予趙季良、趙廷隱等五人為節度使。其中,趙廷隱為檢校太保、閬州保寧軍節度使。
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趙季良被拜為宰相,趙廷隱則被任命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與李仁罕、張業、侯弘實分掌軍權,仍領保寧軍節度使。
不久,孟知祥病逝,遺詔由太子孟昶繼位,並以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張公鐸、侯弘實為輔政大臣。
當時,李仁罕恃功自傲,強逼孟昶任命其為判六軍諸衛事,孟昶為了牽制李仁罕,又以趙廷隱為六軍副使,兼任侍中。他後來與趙季良、趙廷隱合謀,在李仁罕入朝時命武士將其逮捕處死。
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帝建立後晉,史稱後晉高祖,發兵攻利州,結果在劍門被趙廷隱領兵擊退。孟昶鑑於將帥遙領節度使的弊端,改以文官任節度使,趙廷隱時任衛聖馬步都指揮使、武德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與武信節度使王處回、保寧節度使張公鐸一同被加授檢校官,免去所領節度使之職。
孟昶又誅殺宰相張業,黜退樞密使王處回,孟知祥時代的故將舊臣至此僅剩趙廷隱,安思謙欲取代趙廷隱,遂趁機誣稱趙廷隱謀反,併發兵包圍其府邸。
此時,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珪入朝,在孟昶面前進力保趙廷隱無罪,趙廷隱得免,遂稱病請辭軍職。孟昶以趙廷隱為太傅,賜爵宋王,每當有國家大事發生都要到其府中請教,趙廷隱又進位太師、中書令,趙廷隱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賜諡忠武。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