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 第二十七章 中興第一——李光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中興第一——李光弼 (2 / 2)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李光弼指揮士卒把油、鐵等物資運入河陽,準備防守,並親率五百騎兵殿後。當時,史思明的遊兵已到達石橋,諸將問道:“現在是從洛陽城北繞行呢,還是從石橋上過去?”李光弼說:“就從石橋上過去。”到天黑時,他命令士卒手持火炬,緩慢地前進,隊伍嚴整,叛軍緊隨其後,但不敢逼近。李光弼連夜撤退至河陽,有士卒兩萬,但城中口糧僅夠十日食用。李光弼檢查守備,安排士卒,一律嚴辦。而史思明進入洛陽後,得到的只是空城,他擔心李光弼截斷後路,只得不退駐白馬寺南,又於河陽城南建築月城,以做防備。

史思明進攻河陽三城,李光弼先設計誘得史思明所部良馬千餘匹,接著又用木杆鐵叉叉住史思明在黃河上的火船攻勢,並設計招降了叛軍驍將李日越、高庭暉。史思明損兵折將,親率大軍再攻河陽,李光弼問李抱玉:“你能為我堅守南城兩天嗎?”李抱玉說:“超過兩天以後怎麼辦?”李光弼說:“如果超過兩天救兵不來,就隨你放棄。”李抱玉同意,然後整兵守城,屢挫叛軍,李光弼親駐河陽中城,用部將荔非元禮之計,擊退了叛將周摯的進攻。

在進攻中城失利後,周摯等轉逼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頭,望著叛軍說:“賊兵雖多,但混亂不整,不足畏懼。過不了中午,一定為諸位破敵。”於是命諸將出戰。到了中午,還沒有決出勝負,李光弼便派愛將郝廷玉、論惟貞分別攻擊最頑強的西北、東南兩處叛軍,並下令:“你們都看著我的旗子作戰,如果我的旗子揮動緩慢,就任憑你們擇利出戰,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揮動旗子三下,你們就全軍齊發,冒死前進,稍有退者斬!”他事先在靴內藏刀,說:“戰鬥,是危險的事。我身為國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賊人手上。萬一作戰不利,諸君在前戰死,我在此地自刎,決不只讓諸君單獨赴死。”郝廷玉奮命先登,流矢雨集,他的戰馬受傷而退,李光弼登城望見,驚駭地說:“郝廷玉敗退,我軍就完了!”

於是,命左右取郝廷玉首級來,郝廷玉見使者前來,說:“是馬中毒箭,不是兵敗了。”李光弼命人為他換馬再戰。僕固懷恩與其子僕固瑒作戰稍有退卻,李光弼又命左右去取他們的首級,僕固懷恩父子看見使者提刀騎馬而來,重新上前決戰。李光弼不斷地揮動著手中的旗子,諸將冒死進攻,呼喊之聲驚天動地,最終大敗叛軍。此役,唐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餘人,獲馬兩千匹,軍資、武器數以億計,周摯僅以身免,叛將徐璜玉等被擒獲,另一叛將安太清退守懷州。河陽之戰再次表現了李光弼傑出的軍事才能,此戰的勝利牽制了史思明主力軍,保障了潼關和長安的安全。

此時,史思明不知周摯等已經戰敗,還在攻河陽南城,李光弼在河邊向其展示俘虜,史思明才退去。他趁勢攻懷州,史思明來救,李光弼迎擊於沁水之上,又將其擊敗,安太清在懷州拒守一月有餘,李光弼令僕固懷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裡應外合,攻克懷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言賊可滅”的進言,於是令李光弼儘快收取洛陽,但李光弼多次上表認為,叛軍兵鋒尚銳,應該等待時機出兵,不可輕舉妄動。但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依附魚朝恩,也建議儘快出兵,在朝廷使者的督戰下,李光弼無可奈何,只得留李抱玉守河陽,自己與僕固懷恩、魚朝恩進攻洛陽。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佈陣,致使大敗。李抱玉聽聞敗訊,放棄河陽,李光弼也退守聞喜。

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軍也因此得以休整,肅宗將邙山之敗歸罪在僕固懷恩身上,於是優詔徵李光弼入朝。李光弼進京後,抗表請罪,被肅宗赦免,因他多次辭讓太尉,故朝廷重授李光弼為開府儀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營節度使,後再拜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進攻史朝義軍。

監軍使以台州人袁晁,領導的浙東義軍勢大,李光弼兵少,請他退保潤州以避叛軍鋒芒,李光弼說:“朝廷安危繫於我一身,現在敵人雖強,但不知道我的兵力多少,如果我出其不意,敵人自當退走。”徑直前往泗州,旋即先克許州,活捉史朝義部將李春,再入徐州。當時,大將田神功平定劉展之亂後,滯留在淮南不前,尚衡、殷仲卿等在兗、鄆兩州相互攻擊,來瑱不聽朝廷詔令,堅持留在襄陽。朝廷深感憂慮,等到李光弼到了許州後,史朝義退走,田神功急忙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來瑱等都畏懼李光弼的威名,相繼入朝覲見。

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旋即派兵收復許州,斬得叛軍首級一千餘級,擒獲叛將二十二人。史朝義分兵進攻宋州,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劉昌率軍堅守,李光弼領軍救援,將其擊退。李光弼又派部將張伯儀等率領各軍,向袁晁義軍發起攻勢,唐軍在衢州擊敗義軍。江南人方清在歙州率饑民起義,朝廷命李光弼分兵討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將之一,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為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官軍再次擊敗袁晁義軍,經十餘次交戰,唐軍最終擊敗義軍,俘獲袁晁,其弟袁瑛率軍突圍,不久後亦被困死於寧海紫溪洞中。此後,代宗下詔增李光弼實封食邑至二千戶,授其一子為三品官,又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於凌煙閣。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勞蓋世,但是卻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

吐蕃在僕固懷恩的引誘下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代宗出逃陝州,急詔李光弼奔赴陝州行在。李光弼與程元振不和,於是拖延未去,朝廷倚仗李光弼為後援,故此也不敢加罪於他,反而多次派使者慰問他的母親李氏。其後,吐蕃被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擊退,代宗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以觀察他的舉動。李光弼以詔書未至為由推辭,率軍回到徐州,想要收取江淮租賦以自用。代宗返回長安後,再遣使至徐州,對李光弼加以宣慰,同時命郭子儀將李光弼的母親自河中送回長安居住,厚待李光弼之弟李光進,以寬慰其心。

起初,李光弼治軍嚴整,先謀後戰,能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諸將不敢不服。後來,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將田神功等人對他的敬畏態度大有變化,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憂鬱成疾,提前派衙將孫珍向朝廷進呈遺表,自述遺志。

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代宗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太保,諡號武穆。不久後,李光弼的部下護送他的靈柩回到長安,代宗派魚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在長安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負責監護其喪事,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出葬之日,代宗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李光弼足智多謀,治軍威嚴而有方,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