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高句麗人,唐朝中期名將。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吐蕃佔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進攻石國,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少年時隨父親高舍雞至到安西,因父親有功被授予遊擊將軍,20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親班秩相同。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來夫蒙靈察擔任節度使時,發現了高仙芝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
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時,每次出軍時,身邊僅隨從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鮮明,夫蒙靈詧門下的封常清見高仙芝很有才能,也想成為高仙芝的隨從,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腳短跛足,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後,嫌他相貌醜陋,不願接受。第一天失敗後,封常清沒有灰心,於第二天再次投書。高仙芝不勝其煩地說:“侍從已錄取夠了,哪裡用得著又來呢?”封常清發怒說:“我仰慕您的高義,願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麼一定要拒絕呢?看容貌錄用人,會把子羽看錯,您還是考慮一下吧。”高仙芝還是沒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門口來等候,高仙芝沒辦法,就把封常清錄取到侍從中。
達奚諸部叛亂,從黑山以北,直到碎葉城,唐玄宗詔令夫蒙靈詧前去平叛,夫蒙靈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騎自副城向北,直至綾嶺下邀擊叛軍。達奚部因行軍勞頓,人馬皆疲,盡為唐軍所殺。封常清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捷書中詳細地陳述井眼、泉水、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高仙芝想說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講出來,高仙芝因此大為吃驚,便馬上採用。回軍後,夫蒙靈詧迎接、慰勞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襪帶刀拜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爭著問:“此前送來的捷報是誰寫的?您帳下怎麼有這樣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說:“是我的侍從封常清。”劉眺等人很吃驚,對封常清施禮讓座,並和他談話,認為他是奇才。此後,經高仙芝不斷提拔,封常清先後授鎮將、果毅、折衝。
唐玄宗下詔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由於這次行軍要翻越雄偉的蔥嶺,所以高仙芝在出徵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待一切準備就緒,便率部從安西出發,一路西行,經十五日至撥換城、又經十餘日至握瑟德、再經十餘日至疏勒,隨後揮軍南下,踏上蔥嶺,開始了異常艱苦的行軍。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高原,由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匯而成。唐軍行軍路線不但要經過東帕米爾,而且還要經過海拔7564米的青嶺,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當時,唐軍士兵皆有私馬相隨,後勤方面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軍選擇從平坦寬闊的山間谷地行軍,這才使行軍的困難降至最低。經過二十餘日的艱苦行軍,唐軍到達了蔥嶺守捉,然後再次向西,沿興都庫什山北麓西行,又經二十餘日到達播密水,唐軍繼續前行,再經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至此,唐軍經過百餘日的跋山涉水,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行軍。
隨後,高仙芝兵分三路,會攻吐蕃在中亞的陣地連雲堡: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3000騎兵從北谷向吐蕃連雲堡進發;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與中使邊令誠率主力從護密國南下。三路兵馬約定於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雲堡下會合。
三路兵按時出發,如期抵達,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堡中有一千吐蕃軍,又在城南15裡處因山為柵,有吐蕃兵八九千人,遙相聲援。城下有條婆勒川,河水暴漲無法渡河。高仙芝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唐軍必須儘快渡過婆勒川,否則吐蕃守軍一旦發現唐軍,勢必做好準備,那樣一來將大大增加唐軍攻佔連雲堡的難度。於是,高仙芝以三牲祭祀河神,命令諸將選好兵馬,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干糧,準備次日清晨渡過,將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會下這樣的命令,都認為他瘋了。
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緩,唐軍迅速渡過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溼旗,馬不溼韉,已濟而成列矣”。高仙芝見此情景,興奮不已,對邊令誠說:“如果我們渡河渡到一半,賊兵來了,我們一定失敗,如今已經渡河成功而且列陣,這是上天賜給我破賊的良機。”隨後高仙芝指揮唐軍登山攻城。吐蕃守軍未料到唐軍能突然至此,大為驚駭,慌亂中只能依山拒戰,滾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下令說:“在中午前一定要打敗敵人!”李嗣業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自辰時至巳時,大敗吐蕃,斬首5000級,俘虜千餘人,餘眾都逃入山谷,唐軍繳獲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十萬吐蕃軍在娑勒城據守山水險要之地,塹斷崖谷,築城防禦,唐軍渡過信圖河,到達城下,高仙芝下令到中午必須打敗敵軍。李嗣業率軍攻上山,打的敵人慘敗,吐蕃軍大潰,逃跑時掉下懸崖摔死溺死的達到十分之八、九。高仙芝準備乘勝追擊,但邊令誠認為孤軍深入敵境過遠,懼而不敢進。高仙芝遂讓邊令誠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連雲堡,親率大軍繼續前進。唐軍疾行三日,到達坦駒嶺上,坦駒嶺長四十里,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下嶺就是阿弩越城。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這裡有兩條冰川,東面的一條叫雪瓦蘇爾冰川,西面的一條叫達科特冰川,冰川的源頭就是坦駒嶺山口。這兩條冰川長度都在10公里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牆,裂縫如網,稍不注意,就會滑墜深淵,或者掉進冰川裂縫裡喪生。
高仙芝怕兵將畏險不敢前進,就偷偷派二十名騎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裝來迎接,他先對部將說:“阿弩越胡來迎接了,我沒有擔心了。”到了山邊,兵將不肯下山,說:“您把我們帶到哪裡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來了,聲稱“:阿弩越胡來迎接大軍,我們已切斷了娑夷橋。”高仙芝馬上假裝高興,命兵將都下山。娑夷水即古弱水,水上架有一座藤製橋,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斷橋則吐蕃不能入援。高仙芝奉迎之語後,假裝聞訊歡喜,兵士聽後,畏懼心理頓消,唐軍得以迅速下嶺,向阿弩越城進發。
下了山三天後,阿弩越城守軍果然派人前來請降,唐軍順利進入阿弩越城城中。入城以後,高仙芝先令將軍席元慶、賀婁餘潤率兵先修橋樑、道路。次日,高仙芝令席元慶率1000騎兵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對小勃律王說:“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橋,但借汝路過,向大勃律去。”而城中有五六個首領,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高仙芝先前已跟席元慶定計:大軍到,首領和百姓必然逃入山谷,你以敕命和贈品招呼他們來,等首領來到,就抓住他們然後等我到來。席元慶依計行事,果然俘獲幾個首領,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唐軍一時無法找到他們。
高仙芝率唐軍主力到達後,首先處死了那五六個首領,然後急令席元慶率軍砍斷通往吐蕃的藤橋。藤橋離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慶在日落時終於將藤橋砍斷。藤橋剛砍斷,吐蕃兵馬已至婆夷水東岸,但橋已砍斷,吐蕃兵馬只得隔水觀望,束手無策。這座藤橋長有一箭之地,修復需要一年的時間,小勃律之前被吐蕃欺騙借了道,才有此橋。至此,高仙芝再慢慢招降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只得攜吐蕃公主出來投降,於是平定小勃律國,以三千軍隊駐守這裡,自平定了小勃律國之後,唐軍聲威大震,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都震驚投降歸附了。
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得勝歸來,行至婆勒川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一起返回。回軍至播密川,即令劉單起草捷報,並派中使判官王廷芳進京告捷,由於事前未告訴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招致了他的妒忌與怨恨。當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時,夫蒙靈察不派一人前來迎接慰勞,一見面,就大罵高仙芝:“高麗奴才,于闐使你從誰那裡得到的?”高仙芝憂懼不安,回答說:“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不依不饒,又問:“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都是從誰那裡得到的?”
高仙芝回答說:“也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說:“知道這些,捷報不經過我就敢上奏,是為什麼?奴才該殺,看你剛立了功,饒了你。”高仙芝不知如何是好。邊令誠秘密對朝廷報告了這事,並且說:“如果高仙芝立了功卻憂愁而死,以後誰會為朝廷賣力呢?”皇帝就提升高仙芝任鴻臚卿、代理御史中丞,代替夫蒙靈察任四鎮節度使,下詔命夫蒙靈察回京,他害怕了。高仙芝早晚拜見他,像過去一樣行禮,他更慚愧了。副都護程千里,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曾在夫蒙靈察面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
高仙芝上任後,把程千里喊來罵道:“您外表是個男子,但內心卻像個娘們,是為什麼?”又對畢思琛說:“你奪走了我城東的一千石種子田,還記得嗎?”畢思琛回答說“:是您賞給我的。”高仙芝說:“那時我怕你的威風,哪裡是因可憐賞給你的呢?”他又把王滔喊來,想打他們,過了一陣,把他們都放了,說:“我的氣出了。”因此全軍都安心了。高仙芝出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後,以封常清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以後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為留後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吐火羅葉護失裡伽羅上表唐廷說,朅師國王親附吐蕃,受小勃律鎮軍困苦,運糧受阻,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由於有了第一次遠征的經驗,高仙芝這次準備更加充分,加上形勢對唐軍有利,唐軍的行軍雖然艱苦,但卻很順利。高仙芝擊敗了朅師國的軍隊,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唐廷冊立勃特沒的哥哥素迦為朅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