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通,字通師,潭州臨湘縣人,唐代宰相、書法家,太子率更令歐陽詢之子。門蔭入仕,起家秘書郎,遷中書舍人,歷任懷州刺史、衛尉卿、殿中監、兵部尚書、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同平章事,冊封渤海縣子,授禮部尚書,反對擁立武承嗣為太子。為酷吏來俊臣陷害處死,工於楷書,繼承父法,筆鋒險峻,父子合稱“大小歐陽”,傳世作品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等。
劉禕之,字希美,臨淮陽樂人,唐代宰相,弘文館學士劉子翼之子。少以文藻知名,起家宋州參軍。入選北門學士,同撰《列女傳》、《樂書》等共千餘卷,參決政事,坐罪流放。投靠武后,授中書舍人、相王司馬,唐睿宗李旦即位,參預其謀,擢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賜爵臨淮男。武則天臨朝,倍受信任,成為宰相,私議返政,坐罪賜死,時年五十七歲。
裴居道,絳州聞喜縣人,外戚大臣,孝敬皇帝李弘的岳父,尚書左丞裴熙載的兒子。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憑藉門蔭入仕,累遷左金吾衛將軍,嫁女於太子李弘。唐睿宗第一次即位,歷位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太子少保,受封翼國公。受到酷吏誣陷,下獄處死,時年六十二。
裴行本,唐朝大臣,出自河東裴氏南來吳裴。祖父裴獻,隋朝扶州刺史,臨汾郡公、父親裴義山,時任冬官侍郎的裴行本,被任命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和宰相狄仁傑、任知古、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則天手下酷吏來俊臣彈劾謀反。由於狄仁傑將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讓家人帶回,得以向武則天澄清眾人並未謀反,眾人免於一死,但仍被流放。來俊臣說裴行本罪惡尤重,應當處死,秋官郎中徐有功反駁,以為“明主有使使臣下再生之恩,來俊臣不能順勢促成,有損君王的恩信。”
泉獻誠,高麗人,高麗大莫離支泉男生之子。高麗內亂,獻誠奉父命來唐求援,拜右武衛將軍。高麗平,居唐,官至右衛大將軍兼羽林衛。
丘神積,字神積,河南洛陽人,唐朝武則天時期酷吏,譚國公丘和之孫,右武侯大將軍丘行恭之子。以門蔭入仕,拜左金吾衛將軍,殺害章懷太子李賢,遷疊州刺史。武周建立後,深受武則天的寵信,拜清平道大總管,平定琅邪王李衝起義,殺良冒功,遷左金吾衛大將軍。前往豫州,鎮壓越王李貞起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岑長倩,鄧州棘陽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令岑文字之侄,早年父母雙亡,由叔父岑文字撫養,進封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參與朝政,累遷中書令,征討越王李貞之亂。拜右相,冊封鄧國公,權勢僅在梁王武承嗣之下,加位特進、輔國大將軍。反對冊立魏王武承嗣為皇太子,得罪了武則天,罷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遠征吐蕃,坐罪謀反,下獄誅殺。
崔神基,貝州武城人,武周時期宰相,御史大夫崔義玄之子,出身清河崔氏南祖崔溉支系。授鴻臚卿、同平章事,受酷吏王弘義誣陷,坐罪流放嶺南,唐中宗復位,授大理卿,卒於任。
衛遂忠,河東人,武周時期官員,與來俊臣交好,衛遂忠的名望雖不顯赫,但是很好學,很有辯駁之才。有一天,衛遂忠酒酣之後到來俊臣家去,當時來俊臣正與妻子的家人設宴聚會,守門人欺騙他說來俊臣出去了,衛遂忠知道他是說謊,便闖了進去,把他謾罵羞辱一頓。來俊臣由於在親戚面前遭人謾罵而感到羞恥,便指使人毆打他並把他反綁起來,很快又放了他,但是從此結下了仇隙,當來俊臣將要羅織罪名誣告武姓各王以及太平公主、張易之等人時,衛遂忠先揭穿了他的陰謀。
韋什方,武週年間短暫任宰相,十分受皇帝武則天尊敬,與一位老尼和一位老胡人,被皇帝認為有預見未來和長生不老的能力,被賜姓武姓。
陸元方,字希仲,吳郡吳縣人,唐朝宰相,豫章縣尉陸玄之的兒子。舉明經進士,候補三水縣尉,透過制科考試,授渭南縣尉,遷監察御史,奉命安撫嶺外。武則天即位後,拜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擔任門下侍郎、鳳平章事,成為宰相。依附於宰執李昭德,貶為綏州刺史,政績優異,入為兵吏二部侍郎,選拔大量人才,二度拜相,遷太子右庶子、尚書左丞。
喬知之,字知之,同州馮翊人,唐朝大臣,唐高祖李淵外孫,同州刺史喬師望的兒子。早年隱居,以文詞知名,武后臨朝時期,參軍討伐同羅、僕固、契丹,頗有平邊壯志,出任右補闕,累遷尚書左司郎中。後來,受到魏王武承嗣栽害,坐罪處死,所著文集二十卷,收錄於《舊唐書·經籍志》,傳於後世。
傅遊藝,衛州汲人,任合宮主簿、左肅政臺侍御史,上書稱則天符瑞,合當皇帝,率百姓詣闕,勸則天改唐為周。數月後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朝散大夫,鸞臺侍郎。改唐為周之後,賜姓武氏,又加銀青光祿大夫,改司禮少卿。一歲之間,自九品至三品,服歷青、綠、朱、紫,時人謂之四時仕宦。其年,夢登湛露殿,事發下獄,自殺。遊藝當政,誣殺李唐宗室,又建議則天發六道使按察不軌,雖死仍行之,為害深遠。
索元禮,胡人,為武則天時酷吏,武則天臨朝後,擬廢除異己,他承旨上書告密,擢為遊擊將軍。派他在洛州設定機構,審理“謀反者”,並對謀反者施行各種酷刑,還令受刑人廣泛牽涉無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達數千人,而他則大受武則天之賞賜。於是長安縣人周興、萬年縣人來俊臣等人仿效他,製造極為嚴重的恐怖氣氛,後武則天為平除這一民憤卻又將他逮捕治罪。
張光輔,長安人,唐朝大臣,被擢升為宰相,參與征討越王李貞的叛亂。期間,張光輔縱容將士趁機暴斂,殺降冒功,受到新任豫州刺史狄仁傑的抵制和譴責。張光輔因此懷恨並彈劾了狄仁傑,使其貶官,罪臣徐敬真、張嗣明為保性命而胡亂牽連其他大臣,張光輔被其誣陷為東征平叛時心懷兩端,不久後被處死。
張錫,字奉孝,貝州武城人,張文琮之子,張戩之弟,武則天時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周允元,字汝良,汝南郡安城縣人,唐朝武周時期宰相。二十歲,考中進士,累遷御史中丞,得到皇太后武則天提拔,授檢校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實質宰相。聯合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疏彈劾五位宰相豆盧欽望、韋巨源、杜景儉、蘇味道和陸元方附會於權相李昭德,未能匡正朝政得失,導致五位宰相都被貶為刺史。
範履冰,本名範裳,字始凝,懷州河內人,唐朝時期宰相,太子少保範千興之子。起家周王李元方戶曹參軍,仕途不順,高宗時期,入宮修撰經典,選為“北門學士”,授門下侍郎,遷吏部侍郎,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時稱良相。武周元年,坐罪下獄,為酷吏迫害致死,中宗復位,追贈左僕射。
侯思止,雍州醴泉縣人,唐朝武週年間酷吏。出身貧窮,靠賣餅為業,充當恆州參軍高元禮的家僕,參與誣告恆州刺史裴貞聯合舒王李元名謀反,得到武則天任用,授遊擊將軍,累遷侍御史。期間,羅織罪名,陷害宗室大臣,製造了多起冤假錯案,侯思止不顧武則天禁令,濫用絲綢,遭到宰相李昭德審查,坐罪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