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內燈火通明。
明亮的白熾燈下,楊奇偉面對話筒,目光堅定而自信。
他聲音沉穩有力地陳述著聖教的治國方針。
在他身前,黃宗羲雙眉微蹙,眼神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記錄著楊奇偉的講話重點;
劉思行微微前傾著身子,緊緊盯著楊奇偉,臉上滿是期待;
文修則端坐著,雙手交疊放在桌上,指尖卻微微發顫,難以掩飾內心的激動。
其他人也各有姿態,有的身體緊繃,雙拳緊握,指節因用力而泛白,死死抓住衣衫;有的不斷吞嚥口水,喉結上下滾動,臉上難掩緊張與期待交織的複雜神情。
他們沒辦法不激動。
如果說以前聖教還只是流寇,或者說比較大的流寇。
從現在開始,一切都不同了。
有了新政,有了治國方針,有了自己的政治制度,聖教已經可以稱之為政權!
一個嶄新的國家!
而他們,都是這個國家的締造者!
楊奇偉說完士兵的待遇與福利後,輕咳兩聲清了清嗓子,隨即便翻開面前整齊擺放的文件,繼續侃侃而談:“在大明朝,有兩種官。”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繼而說道:“一種是管理百姓的官,一種是管理官員的官。”
說到這裡,他特意加重了語氣:“而管理官員的官,遠遠多過管理百姓的官。”
“什麼是管理百姓的官,如縣令,縣丞,主簿、典史等等。”
“管理官員的官就多了去了。”
“如大明皇朝這樣的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楊奇偉的聲音變得低沉而嚴肅,鄭重道:“誰的權力越大,誰的財富越多,誰承擔的賦稅越少。”
“正如大明皇朝的賦稅,何曾上過貴族皇族,不都是從黎民百姓身上搜刮財富,去供養那些富可敵國的人。”
“而在這個分配過程中,基層官員和小吏,能得到的利益還有多少?”
“官員尚且還好一些,是朝廷認可的編制,可官員下面的小吏,情況如何?”
楊奇偉稍稍停頓,端起桌上的水杯,輕抿一口,潤了潤嗓子,接著說道:“說起小吏,就要說說小吏的來源。”
“明朝的小吏來源主要有三類:僉充、罰充、考取。”
“僉充是吏員最主要的來源方式。”
“明朝規定,凡民戶中二等以上的人戶,都有充吏的義務。朝廷會按照一定的名額和條件,從這些人戶中僉選適齡且識字的男子為吏。”
“罰充,便是對於一些犯罪的人,根據罪行的輕重,有時會判罰他們充吏。”
“例如,一些犯有較輕罪行的生員,可能會被剝奪學籍,罰充為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