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朱元璋的洪武舊制,明代吏員俸祿最初以米為單位。
洪武十三年規定:
司吏,也就是戶房主管。
月俸米1石,約120斤。
典吏、書吏,這些屬於地方小吏基層人員。
月俸米0.8石,約100斤。
可就算是這樣的俸祿,已經算是多的了。
萬曆至崇禎時期,基層小吏的俸祿再次調整。
萬曆年間,1石米約折銀0.5-0.8兩,吏員名義年俸約為。
司吏:12石米&bp;→&bp;折銀6-9.6兩。
典吏:9.6石米&bp;→&bp;折銀4.8-7.7兩。
實際上,這時候很多地方的糧食價格漲了十倍不止!
看似折銀沒有問題,實則是削減了基層小吏的收入。
可即便是如此,崇禎年間因財政惡化,地方常拖欠俸祿,或強制以貶值寶鈔、陳糧抵充。
比如文修,就是如此。
在聖教來唐縣前,他已經半年沒有領到俸祿了。
如果不是戶房還有一些其他灰色收入,早就餓死了。
但灰色收入這東西並不穩定,而且向來是官越大,權越重,收入越高。
他一個小小戶房小吏,哪裡有那麼多收入,也不過是勉強混個溫飽。
每個月差不多能得糧一百多斤!
所以,在楊奇偉的五倍俸祿誘惑下,文修爽快的投降了。
而在加入聖教後,文修獲得了預支三個月薪水的獎勵。
當足足一千五百斤小麥,以及嶄新的布料,還有雞鴨等出現在面前,文修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我,文修,堅定的聖教戰士。
去他嗎的大明,狗孃養的玩意天天拖欠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