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臨近陝山,受到陝山影響最大,有人起義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
可當王介之看到聖教的宣傳單,瞬間被深深吸引,不禁對文章作者驚為天人。
那份宣傳單上提到的思想,以及對國家的思考與解析,宛如一道曙光,為他開啟了全新的天地,全新的世界。
之後數日,王介之仿若著了魔一般,廢寢忘食,日日夜夜沉浸其中。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反覆咀嚼。
最終,他毅然決定北上!
只是家中父母尚在,王介之雖然已經打定主意,此時面對父親,還是不免有些緊張。
若是王朝聘拒絕,他真不知自己應該如何應對,是聽從父親的話,還是一意孤行。
時間彷彿在這一刻靜止,空氣都似乎凝固了。
王朝聘深深地嘆了口氣,那聲嘆息彷彿承載了他半生的無奈與感慨。
而後,他語氣溫和地說道:“罷了,你既然已經有了決定,那便去吧。”
“啊~~~”
王介之沒想到父親答應得如此痛快,不禁瞪大了眼睛,滿臉錯愕,隨即驚喜之色溢於言表。
他嘴角上揚,歡喜道:“多謝父親,我還以為~~~”
說到這裡,王介之忍不住笑了起來,那笑容中滿是如釋重負的輕鬆。
王朝聘面帶微笑,眼中滿是對兒子的理解與期許:“父親雖然年邁,但不糊塗。”
“大明~~~”
說到這裡,王朝聘冷冷地笑了起來,那笑容中帶著一絲嘲諷與不屑。
天啟六年,王朝聘國子監畢業,因剛正不阿,拒絕賄賂選官,被罷選返鄉。
崇禎四年,也就是今年。
他在京城又一次拒絕權相溫體仁黨羽索賄,氣憤之下當場撕毀薦貼,再次黯然返鄉,從此徹底絕了參加仕途的想法。
只是王朝聘雖然因為年邁,斷了當官的念想,可每逢想到這些年自己為仕途付出的努力,想到官場的黑暗腐朽,還是忍不住咬牙切齒,心中氣憤萬分。
他語氣輕蔑,不屑道:“大明走到今天這步田地,也沒有多少時日了。”
王介之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認同的光芒,表示認可。
當今天下,但凡有些見識的讀書人都能看出來,大明的天下怕是搖搖欲墜,撐不了多久了。
內部流民四起,百姓因饑荒、重稅被迫起義,烽火燃遍四方;
面對流民,朝廷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為流民解決麻煩,可大明的做法是解決流民。
這樣一來,矛盾加劇,雙方爆發大規模衝突,直至今日二十萬義軍呼嘯北方。
除了內部的問題,大明外部強敵環繞,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大明的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