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國家?
這個問題的答案運用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霍布斯的《利維坦》,以及三皇禪讓制等相關資料。
國家權力是否應該受到限制?
這個問題的答案運用了孟子、墨子的思想,譚嗣同的《仁學》,洛克的《政府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學原理》等作品。
如何限制少數人的暴政?
這個問題的答案運用了孟子、譚嗣同的《仁學》,托克維爾的《論燈塔的民主》,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等理論。
如何限制多數人的暴行?
這個問題的答案運用了約翰?密爾的《論自由》,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羅爾斯的《正義論》,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等內容。
可以說,這四個問題的答案,匯聚了前世東西方几千年的思想精髓,是現代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基石。
沒有這些思想理論,根本不可能有現代文明的誕生和發展。
這也是楊奇偉精心準備的大殺器,是他推動社會變革、實現理想的重要武器。
從古至今,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推動社會變革最強大的力量,始終是那些有智慧、有學識但並不掌權的知識分子。
他們對世界和國家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知,對掌權者濫用權力的行為深惡痛絕。
西方的文藝復興,打破了中世紀的黑暗,推動了思想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東方的民主變革,推翻了封建**統治,為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這些偉大的變革,無一不是由知識分子主導和推動的。
聖教想要建立一個屬於人民的國家,必然需要這些知識分子的力量。
他們的思想和智慧,將為聖教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援。
劉思行聽到楊奇偉的話,愣了數秒,似乎在消化這個資訊。
而後,他神情鄭重地躬身拜了三拜,感激地說道:“多謝教主為孟聖正名。”
說完,他轉身離去,步伐輕快。
楊奇偉望著劉思行離去的背影,唇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讀書人嘴裡的孟聖,自然是指孟子。
在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編修《孟子節文》,刪減了原著中的85條內容,差不多佔了全文的三分之一。
其中,凡是涉及“民貴君輕”“誅獨夫”等言論的內容全被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