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器部隊真正訓練完成之後,這種冷兵器時代的部隊在他面前簡直就是送菜一樣。
就像當年太平軍剛剛興起的時候,幾千人能擊潰幾萬清軍,幾萬人就能打到南京,最後打下大半個江南。
但是到了後期往往幾十萬人被幾萬清軍甚至幾千清軍壓著打。
有些人就說了,那是因為後期老部隊都死光了,新人沒有熱血,有人說那是應為各路練軍興起,有完善的訓練。
其實大家往往都刻意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洋槍的裝備,一開始只是簡單的組織了個洋槍隊,當湘軍淮軍等等看到好用,也紛紛購買,所以戰鬥力才會飆升。
歷史課本總喜歡把這些歷史分開講,但是他們確實是並行的線,相互聯絡,相互交織,就像洋務運動也是太平天國這段時間興起,所以火器在裡面的作用被大家忘記了。
就像現在,李清遠用兩千人,把一萬多清軍跟趕鴨子一樣趕下黃河,河對岸的顧順只會在奏章上寫自己是如何如何英勇,教匪是如何如何狡猾,半渡而擊等等,然後再說誰誰誰不聽指揮,誰誰誰疏於防患等等然後簡單的提一句教匪火器犀利,或者根本就不提教匪火器犀利。
不管怎麼說,李清遠達到了自己的戰目的,把清軍阻擋在河西,然後顧順的軍隊估計短時間內無力進攻李清遠這邊,那麼乾隆想要從其他地方調兵過來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準備時間。
有了這一個月,李清遠火槍也到了,新兵也練好了,最重要的是土地也分好了,那個時候清軍要面對的就不是這兩千人了。
多說無益,現在對於李清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立自己的統治體系,所有的田地不可能是李清遠自己跑去分,李清遠需要安排各級官員。
而且這些官員還不能留用原來的,否則這些人肯定會把李清遠的經給念歪了。
而官員的人選有四部分,第一個就是傷殘軍人,這一部分李清遠的正規軍裡面很少,但是天理會和共濟會確有很多。
很多時候人命對於現在的李清遠不過是一個個數字罷了,但是這些說到底還是實實在在的人。
這個有時候李清遠翻看他們的傷殘原因報告,都不免唏噓感動落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李清遠不可能去每一個都細細的去了解,但是對於為了自己的事業流過血的人,李清遠總要給他們一個說法,一個交代。
雖然這些人當兵也沒有多久,大部分人只經歷了兩三個月的新兵訓練,不要說融入骨子裡的軍人氣質,就是軍人習慣都沒有多少。
但是這依舊不影響李清遠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倚仗,這些人都是李清遠天然的簇擁者,放到地方上在合適不過了。
第二部分就是天理會和共濟會里有這方面天賦的人,這些人對於政治工作,和管理崗位有超強的天賦,或者自己有這樣的願望。
當官是國人世世代代的期盼,哪怕只是一個村長依舊能滿足很多人的官癮,所以也不怕找不到人。
第三部分就是李清遠手裡各部隊裡的軍官和後勤人員,這些人放到地方能有效的鉗制那些打著歪心思的人,也能為李清遠管好地方,確保李清遠對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