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火槍作坊之外,李清遠終於可以搞一點重武器了,以現在李清遠部隊的戰鬥模式,李清遠覺得搞點虎蹲炮還有擲彈筒就足夠了。
虎蹲炮明朝就有,稍加改進,刻上膛線,發射實心彈能打的更遠,發射散彈也能增加一部分射程。
李清遠是知道清朝出過一種鐵範鑄炮的,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退火工藝,所以火炮的產量看似很多,但是質量並不是多好,甚至都是一些殘次品。
所以想要早造好炮還是要使用沙範鑄炮法,至於退火工藝,這個需要慢慢摸索,研究據說老美為了搞出能用的鐵範整整研究了六十年。
所以李清遠覺得與其去研究這個技術,不如先搞出一批能用的跑來先用著,至於那種技術等以後人才多了,穩定了之後在慢慢研究。
鐵範法生產東西,並不是清朝時候才發明,李清遠記得他在哪個資料上看過,早在宋朝的時候,很多生鐵農具都使用鐵範澆築了,也有可能有部分工匠掌握了退火工藝。
但是戰亂年間這種技藝失傳了,而明朝和清朝兩朝連宋朝的產量都沒有達到過,甚至生產工藝和技術還倒退了。
沙範鑄造,是歐洲人常用的一種工藝,而華夏這邊多采用泥範,泥範易成型,形狀容易控制,後期可以修改,但是缺點也很多,例如陰乾時間長,易開裂,內外受熱不均容易變形和出現氣孔等。
沙範雖然有著成型易毀,不易鑄造大件器物等等缺點,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有點,例如導熱快,陰乾時間短等等。
李清遠記得他小時候看到過那種街邊用廢鋁廢銅脫模做鍋,做勺子的那種小販,那時候也沒有啥玩的,一看就是一整天,所以這個東西他真的懂一點。
這裡面最難的是型砂的配方,李清遠只記得是黏土加沙子做的,但是泥土和沙子的比例他就不知道了。
不過當李清遠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鐵匠中確有好幾個人都表示自己會做,李清遠問了一下才知道,沙範鑄造法並不是只有歐洲有,華夏也有這種技術,只是沒有人用這個技術造過火炮罷了。
接下來就簡單了,先是讓木匠按照李清遠的設計製作火炮模型,然後在打磨光滑,有鐵匠推薦做這種大件器物用失蠟法,但是李清遠考慮到怕有雜質,乾脆直接一次性澆築。
首先實驗的是虎蹲炮,李清遠設計的這個比起老版本的虎蹲炮炮管要長,也要厚一點,沙範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下半部分是炮管模和前半截炮身,上半部分是另外一半的炮身和炮尾,兩半扣在一起組成一個倒扣在地上的火炮,上面有一個澆築鐵汁的進料口,還有一個排氣口。
這樣一個沙範足足準備了兩天才成型,但是使用的時候,確只能用上一次,製作虎蹲炮用的依舊是熟鐵,李清遠全程參與,澆築成型之後,接下來時退火冷卻。
然後是檢查是否有裂紋氣孔,檢查合格之後開始打磨,務必保證內壁光滑,然後是刻膛線,這個不像火槍那樣能從一頭拉進拉出,只能用推法。
不過這個虎蹲炮的口徑可比火槍大的多了,所以也不必擔心拉桿斷裂的問題,都做好之後外部的炮耳也要帶上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