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範陽、平盧、河東掛三鎮帥印者,正好是安祿山;朔方多年前被送給了李嫣,一直沒有收回來;而河西節度使安思順正好是安祿山的族兄,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一年,就聯通安祿山留在長安做人質的兒子一起被唐皇砍了腦袋;安息和北亭遠在西域鞭長莫及不說,如今正亂著;劍南和嶺南又距離中原頗遠,其中劍南節度使楊國忠剛剛被士兵們所殺,根本就不抵事兒。
也就是說,現在的太子李亨,除了他自己的兩個兒子,根本就沒有人支援。
哦,也許剛剛上任的河西節度使郭子儀算一個。
問題是,聽說了李嫣方面是王忠嗣領兵之後,郭子儀第一個反對李亨登基。
這讓建寧王李倓十分困惑:“郭將軍,您何出此言?!父親登基,才是名正言順,不是嗎?”
郭子儀道:“殿下,請恕臣冒犯。臣以為,恐怕邽王殿下亦有逐鹿天下之心。”
“你說什麼?!”
“殿下,若是沒有邽王殿下,臣此刻很樂意奉太子殿下為君。怎奈,邽王殿下早有逐鹿天下之心。”
李倓還想再問,李亨卻制止了兒子,反問郭子儀:
“愛卿,你說的,可是真的?”
郭子儀道:“殿下,邽王殿下早年就手握玄甲蒼雲、天策府兩支高祖皇帝太宗皇帝一手打造的奇兵。若是當年,她把這兩支軍隊獻給陛下,陛下還會讓她和親嗎?”
李亨搖了搖頭。
重要的不是兵權,而是態度。
李亨可以肯定,當年的李嫣若是不想和親,以她的智謀,以太子瑛的地位和權勢,就是他的父皇都不能直接開這個口。因此,多年以來,李亨一直都很肯定,和親,是李嫣自己的主意,當年的武惠妃固然出了手,也有唐皇李隆基默許之因在內,可是李嫣自己的意願才是主要的。
更說得不好聽一點,在李亨看來,若是李嫣當初留在長安,恐怕還不會有三庶人事件,他的二哥太子瑛還好好地坐著儲君,根本就沒有他的事兒呢!
李亨猶豫了好一會兒,才道:“這麼多年,我一直在琢磨,嫣娘會和親,怕是她當年早就拿定了主意。”
經略大漠的主意。
她也確實做到了。
李亨不得不承認,若是他跟李嫣易地而處,他恐怕還做不到這麼好。
郭子儀見狀,著實鬆了一口氣。
他道:“殿下,既然邽王殿下早就由此圖謀,您說,她會甘心一輩子呆在大漠嗎?”
李亨差一點沒跳起來:“你的意思是……”
“臣以為,殿下何妨效仿寧王。”
這裡的寧王,自然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憲李成器了。
李亨猶豫了一下,在兩個兒子的驚呼中,點了頭:
“不錯,我原沒有什麼本事,多年來也不過是靠著小心翼翼,才得保平安。若是我現在登基,只怕見戊於父皇不說,還跟嫣娘生分了。昔年皇伯父就曾經說過,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皇伯父尚且有此氣量,我難道連遵循前例的勇氣都沒有嗎?”
因此派遣使者聯絡李嫣,然後把軍事委託給郭子儀。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