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賢先是認可了孫祖壽的觀點,表示贊同,說話之間,更是從衣袖裡面取出了一個摺子般的文書,將其遞給孫祖壽的同時,進而又說道:“孫巡撫,各位將軍,你們先看看這份文書,皇上示意咱們,做好相應地準備,恢復宣德五年時候的萬全都司管轄範圍。”
聞聽此言,正在翻看文書的孫祖壽,動作就是一滯,大廳裡的文官武將都是神色為之一驚,心中也隨之波瀾四起,如果恢復宣德五年時的萬能都司管轄範圍,也就意味著,大明的北方防區,還要進行擴充套件,向關外之地以北的地方,延伸幾十裡,甚至數百里。
也就說,如今的察哈爾左翼的蒙古各族,在未來的某一天,其中的一多半,要麼接受大明的統治,要麼就向北方遷移。
毫無疑問,如果這樣的話,雖然還不是根本性地解決了問題,卻也是最大化地保護了進行互市的地方,按照皇上在皇家軍事學院所講的軍事觀點,那就是延長了大明的戰略縱深,提高了北方的防禦體系。
在場之人,有不少都是文武兼備的將領,還有部分文官,在這個時候,不禁想起了大明在塞北最巔峰的時候,在漠南一帶設定了四十幾個衛所防衛,什麼東勝衛啊,什麼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之類的,其大概走向,一直到了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帶,和東北的奴兒干都司遙相呼應,形成掎角之勢,猶如兩座大山,鎮守著整個北方邊境。
然而,自“靖難之役”以後,許多邊塞軍隊被朱棣抽調,再加上天氣轉寒、農耕不濟等諸多原因,使得大明在北方的防禦體系開始南移。
儘管朱棣登基之後,數次北征,一度推進北方的防禦體系,但東北的奴兒干都司等軍事防禦體系,卻是作為一種允諾,被朱棣交給了女真人管理,只是名義上還是大明的疆域。
自然而然地,從大的戰略佈局來看,北方的這種掎角之勢不再,更是為以後埋下了禍根。
眾人還在不斷地傳閱文書,而孫祖壽也已經恢復了平靜,迎著張維賢那徵詢的目光,緩緩說道:“張總督,本官非常贊同皇上的這個提議,儘早恢復萬能都司最巔峰時的管轄範圍。”
“不錯,本督也是這樣認為,就是不太明白,皇上書中所講的那一條,還需要咱們完善和細化行動的具體事宜,不能簡單地駐軍而處之。”
張維賢情不自禁地插了一句,一副笑呵呵的模樣,似乎是問出了孫祖壽想要說得一般,他接下來的話語,就好像是在回答張維賢的問題,為其解惑。
“以前的時候,朝廷在北方關外建立的衛所,城裡雖有百姓,有軍事重鎮之稱,但更像是一個個固定化的營區,所謂的城池,也只是一座座土城,只能遮擋風沙而已。而城裡的人,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士兵,多是亦兵亦民,這也就是所謂的屯田制。”
“可是,這樣也有著極大的弊端,衛所過小,管理過於僵化,缺乏和關內的聯絡,自然而然地,一旦時間過長,防衛能力就會不斷下降。”
“因此,要想恢復萬能都司的統轄範圍,達到固定北方防禦的目的,要想一勞永逸,就應該像現在的遼東那般,實行衛所制的同時,加強郡縣制的建設,提高邊境地區的百姓流動,搞活民生,增加與關內的聯絡。”
......
不管是張維賢,還是已經看完了文書的眾人,當然明白孫祖壽的意思,無非是,讓邊境繁榮起來,增加與那些遊牧民族的交流,從而實現民族大融合。
簡而言之,就是以繁榮為誘因,不斷地同化北方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