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達人秀> 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遲 (1 / 2)

崇禎的反應雖然有一些冷淡,但是,瞬間就意識到,李邦國的這個建議,根本就是上書萬曆皇帝的那十條建議的精髓之處,說白一點的話,意思就是官員的出身,不應該只注重個人的資歷,而應該是放在能力方面。

當然,這番的言語,也是正中崇禎的下懷。

有著歷史學者的靈魂印記,崇禎當然知道,翰林院出身的那些官員,說好聽一點,是學識淵博之人;難聽一點,就是讀書讀傻的書呆子,十年的寒窗苦讀,又在翰林院做編修,實際又是讀書,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

在翰林院做編修之時,雖然也會看一些衙門的行文,學習那些處理公文的範例,猶如上任前的實習,確切的來講,是上任前的培訓,這並沒有什麼不好的。

但是,這種培訓的週期,持續了幾年、十幾年,就反而不好了,使得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實際處理政務的能力,成為了他們的短板。

說白一點,就是這些學識淵博的官員,有一些好高騖遠,有一些眼高手低,不能體會到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僅就個人的施政能力而言,遠遠不能和那些一腳一個腳印、從最底層升遷上來的官員相比。

高屋建瓴,對於翰林院出身的官員而言,看似是一種褒獎,但實際之上,卻是滿含貶義的嘲弄,並不是在誇獎。

何況,翰林院出身的那些官員,缺少一種歷練,一上來就是身居要職,鬧出笑話,也是在所難免,這倒也不算什麼,關鍵的是,貽誤了政事,很有可能會因為粗心大意、不瞭解民情,而造成很大的亂子。

職位越高,相應的後果就越大,就會有更多的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用後世的一句話來形容,在翰林院待久的那些官員,沒有在地方呆過,也沒有處理地方政務的經驗,他們已經脫離了群眾路線,提出的一些建議,往往是不切實際,看似合理,實則卻是過於想當然。

“皇上,老臣也贊同這樣做,同意李御史的這個建議,將圖紙上的吏制改革方案,進行一定範圍內的縮減,汲取其中的可用之處,在縣級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李國邦的話音剛落,首輔周道登也站了出來,緊接著附和了一番話之後,卻是話風一變,轉而說道:“可是,皇上,以老臣之見,就算朝廷真得要推行這樣的吏治制度,也應該延緩一段時間,最起碼也是要在裁撤兩京制,天下的行政區劃分好之後。”

此刻,輪到李邦國震驚了,在前段時間裡,傳得沸沸揚揚的那個訊息,皇上準備裁撤掉南京的都城身份,裁撤掉相應的朝廷中央機構,居然是真的。

而且,還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毫無疑問,一旦朝廷宣佈這個訊息,撤銷南京的帝京資格,勢必會引起軒然大波,若是在這個時候,再推行這種吏治制度,必然會激化許多矛盾,也會增加更多的阻礙,反對的聲浪也更大。

當然,不僅是李邦國,還有崇禎,也意識到這一點,並聽出了周道登的弦外之音,這位內閣首輔,也同意這樣做,真心實意地贊同這個吏治制度。

“嗯,行,周閣老,朕準了,延緩這種吏制改革,最起碼也要等到廢除兩京制,大明的行政區完全劃分好了之後,再予以推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