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葛亮到來之前,魯肅把龐統推薦給了孫權。孫權一見面,非常不喜。因為龐統相貌實在是太醜了。先前說過了龐統不能說醜,至於歷史上為何會這麼記載,真相怕是無人知道了。
龐統也有大才,可是因為莫名的原因讓人覺得他太醜了,不但孫權不喜歡,劉備也不喜歡他。他第一次見到劉備的時候,其實身上揣著兩封舉薦信,一封是諸葛亮寫的,一封是魯肅寫的,可是他都沒有拿出來。
結果劉備一看,既然是與軍師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先生,就安排一個縣長職務吧。結果,龐統就去耒陽縣上任去了。上任不久,還被人告狀了。說他天天翫忽職守不務正業。劉備馬上派張飛去問罪,好在有孫乾跟著,沒有鬧出事來。龐統一會的功夫就把積壓了一個多月的官司處理完了。然後,拿出了魯肅的推薦信。龐統為什麼始終沒有拿出諸葛亮的推薦信呢?正所謂:持身總被浮名累,涉世無如本色難啊。龐統這個人還是被鳳雛的虛名給耽誤了。他總覺得,自己跟臥龍是齊名的,拿出他的推薦信來,心中總覺得有些不自在啊。
是人都要面子,龐統那時不過二十多歲,正是年少氣盛之時,自然是更看重這些。他好歹跟諸葛亮齊名,一個臥龍,一個鳳雛,若是用諸葛亮的推薦信取得劉備的看重,那他豈不是落了諸葛亮一步。所以,他要用自己的能力讓劉備重視他。
後來,孔明來了,一場誤會也消除了。龐統被封為了副軍師。張松來了,帶來了西蜀地形圖。劉備準備入川,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的機會終於來了。不過,入川是一個機會,同時也是龐統的一個危機,最終他將自己的小命給丟在了川蜀大地之上。
當然,如果按照龐統、張松、法正的計謀,西川似乎是唾手可得。期間,劉備與劉璋的宴席之上,龐統還搞了一場“魏延舞劍”。後來,在劉備的阻止下,酒席宴終於沒有變成鴻門宴。
若非劉備的假仁假義,其實龐統的命運就不會提前終結。不得不說,龐統的死跟劉備還脫不開關係,這次的鴻門宴只是其一。
那麼,如果按照龐統等人的計謀,西川真得能唾手可得嗎?其實也未必。劉備這個人,考慮事情自然有他獨特的邏輯。他始終打得是百姓牌,因為他跟曹操、孫權不一樣,人家本來就是王公貴胄或者高門大族,他劉備一個編草籃子出身的人,必須要走基層路線。這點,諸葛亮就能理解,但龐統卻未必能理解。
那麼讓劉備感覺龐統不對心思的其實還有一件事。
涪城之戰,劉備大獲全勝。玄德酒酣,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大笑而起。
我們看這段話,劉備一生最講究仁義二字,結果龐統卻說他不仁。劉備一生很少動氣啊,這次真是怒了,直接就把龐統逐出去了。結果龐統呢,大笑而起。龐統太狂,導致劉備對他心中更加不喜。
劉備手下那麼多將領,沒有誰敢說他不仁。所以這個時候,劉備突然覺得,龐統不是一個自己人。心中生出一股凜凜寒意。之後,開始進攻雒城了。結果呢,魏延又不聽將令,跟黃忠爭功,導致整個戰局向著不利於劉備的方向發展。
你來我往幾個戰役之後,劉備開始對龐統失去了信心。他已經有心召諸葛亮入川了。這,正是龐統最怕的事情。所以,龐統準備加速拿下雒城。恰好此時,諸葛亮來信了。
信的內容大意是: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劉備說,我準備去荊州一趟,跟軍師詳細說說此事。
龐統說,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蜀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實龐統說的也沒錯,主公不會有凶事發生。但是,這事其實是要發生在他身上,正如醫者不自醫一個道理,龐統算不到自己身上。這與諸葛亮七星燈延命是一個道理,事情發生在他身上,他怎麼能算出來魏延闖帳呢。
所以在這個時候,龐統堅決要求進兵。畢竟說,龐統是主帥。劉備雖然是主公,但也要聽主帥的。
可以說,龐統是被鳳雛的名號給連累的,若非他要證明自己的鳳雛名號與諸葛亮的臥龍是齊名的,或許就不會發生這些事。不過,歷史終歸是已經發生的事,糾結如果就沒有意義了。
但是,這個時候劉備做了一件事,卻是把龐統給送上了鬼門關。
徐庶當時見劉備的時候,一見他騎的馬就說,此馬名為的盧,將來必妨一主。說些飄渺些的東西,劉備為主,有氣運在身,不一定會被的盧馬給害了。但是,龐統卻不是主,而且一生悲劇臨身,再加上的盧馬,那效果可能就不止是一加一了。有一點不得不提,古時候的人是相當迷信的,按理來說劉備應該會考慮到這一點,但是,他卻還是把的盧馬給送出去。這裡,可以推測一番。
或許,劉備知道的盧馬會妨主,於是他就將的盧馬給龐統,將妨主這一劫給度過,那他之後的道路自然會順利無比。而事實上也是如此,龐統掛了之後,諸葛亮親自來到川蜀之地,劉備也開始順風順水,最終稱帝。直到關於喪命,劉備的命運才開始衰落。細思一番,關羽是喪命在東吳的手上,而龐統最初也是東吳的人,那麼,是否劉備要用龐統來擋這一劫,最終的報應臨身,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當然,一切無憑無據,也找不出任何的證據,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隨後,埋伏的張任放過了前面的黃忠、魏延部隊,看見騎的盧馬的人過來,當成了劉備。一頓亂箭,射死了龐統。
其實,龐統會有這樣的結局,與他的狂傲也有不小的關係。
龐統死得時候年僅三十六歲,實在可惜,縱觀此人一生,才學的確不在孔明之下,但他的狂傲讓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始終不接地氣。這點與孔明還是有差距的。孔明也很傲氣,但天下大事盡在掌控,他傲氣中透著冷靜,雖然傲氣並不外洩,這叫不怒自威。所以沒有人敢不遵守諸葛亮的號令,魏延也不例外。可是魏延就敢不遵守龐統的號令啊,皆因傲氣外漏,反倒不為人敬重。特別是龐統在劉備面前大笑而去,這傲氣灑了一地,可就再也拾不起來了。主帥拿著主公都不當回事,將官還會聽從你的號令嗎?縱觀三國之中,如此狂傲之人還有兩個。一個是彌衡毫無目的的擊鼓罵曹,結果冤死在黃祖刀下。還有一個就是張松,在曹操面前也是逞盡口舌之能。結果後來因為沉不住氣,一封書信害了自己全家性命。做為一個好的謀士,用時能出奇謀,棄時沒有怨言,方為有用之才。三國之中,唯有賈詡如此。所以賈詡一生,算無遺策,雖然被稱為毒士,卻一生平安終老。
所以說,作為下屬,狂傲可以有,但是,你要對準目標。可以對準敵人,也可以對準自己的同僚,但是,把狂傲放在自己的主公身上,那就讓人不得不說這是找死的行為。不過,有句話說的,人不輕狂枉少年,龐統這樣的年紀輕狂才正常。而龐統會如此輕狂,也與他獲得鳳雛的稱號有著不小的聯絡,換個名聲不顯的人,你在劉備面前輕狂試試,張飛一矛就戳死你了。只是,回頭再想想,龐統的鳳雛稱號是司馬徽給他戴上的,而司馬徽實際上是順天盟的人,細思極恐,或許司馬徽早就猜到龐德公和龐統的目的,因此才給他套上這個帽子,將他的性命葬送。
然而,如今歷史改變,龐德公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並讓龐統來跟隨袁常這個逆天者。龐統還沒有獲得鳳雛的稱號,袁常也知道這一切,那麼,龐統的命運豈不是已經改變了。
喜歡三國之四世三公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四世三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