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劉備沒有強留徐庶的理由。孝是當時最高的道德標準,徐庶過不去的坎,劉備同樣不能違背。整個封建社會,只有皇帝可以“奪情”父母死後的守孝),其他人沒有這個權利,劉備這時候還不是皇帝,強留不符合情理。這樣做就不符合劉備的初衷,一旦他這麼做豈不是告訴世人他有異心,想要自己當皇帝,畢竟劉備當時喊的口號是恢復漢室,而不是自立為帝,畢竟這時候漢朝還在,皇帝還在;而等到後來曹丕篡位,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逼迫下稱帝,若是他自己沒有這想法,諸葛亮等人真的能逼迫成功,顯然不大可能;
第二個原因說起來有些殘酷,但是卻是不得不說的事實,徐庶不算頂級人才,強留實無必要,反而若是因為強留徐庶害的徐母喪命,那劉備反而要背上罵名,那就得不償失了,若是換成諸葛亮,劉備不一定會放人。徐庶的才能出眾,不過那也要有對比的人。跟劉備原本的麾下如孫乾、簡雍、糜竺等相比,徐庶的才能自然很高;但是,跟諸葛亮、郭嘉、司馬懿這些人相比,那就是螢火之光跟皓月的區別了。曹丕的黃初中期,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疑惑,這是魏國人才太多的緣故嗎?如果說,《魏略》的記載不足信,但實際情況是,徐庶的確只是一箇中才。徐庶將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見了諸葛亮,諸葛亮長篇大論了一番話,即所謂的“隆中對”,從此明確了劉備的戰略思想和發展方向。一個在家“種地讀書”的人能看清的天下大勢,為什麼一個“在職”的高參看不到呢?說到底就是才能的區別。
第三個原因,徐庶自己也說了,用徐庶自己的話說:“現今失去老母親,我已經方寸大亂,留下來對您的事業也不會有什麼幫助”,因此一個要走,一個難留。庶不能留在劉備陣營,從徐庶來說是限於情,而從劉備方面來說,則是迫於勢,都是不得已。所以說,在情勢方面,任何人都可能有邁不過去的坎。
基於以上的原因,徐庶離開劉備前往曹操陣營也就沒什麼好說的。或許有的人有疑問,當時離開劉備是情非得已,那麼,徐庶到了曹操陣營之後,其母因此喪命,曹操可以說是間接的兇手,他又為何不離開曹操再次投入劉備懷抱,或許還能借此報仇。而徐庶自己也給出瞭解釋,他已經背叛過劉備投到曹操麾下,已經不忠一次,他不想再次做個不忠之人,所以寧可在曹操麾下碌碌無為也不再次改變陣營。
那麼,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
三國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後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聞徐元直在此,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計矣!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
且看這段對話,司馬徽說徐母必死,劉備問了一句原因之後,緊接著就詢問諸葛亮這個人。或許,在劉備的眼中,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他自然不會因為徐母這樣的一個老婦人花費過多的精力。而別忘了,徐庶和司馬徽二人是好友,這件事必然會落入徐庶的耳中,那麼,徐庶不再回到劉備麾下,也就說的過去了。或許二人的想法一致,劉備麾下已經有諸葛亮了,那麼,徐庶是否回來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吳氏是心懷忠義之人,但是,並不代表她的才智同樣過人。否則,無論是三國還是真實的歷史上,吳氏在被曹操抓到之後的第一時間就會一死了之,而不是等到徐庶投到曹操麾下之後才喪命。
且說徐庶聽到吳氏的詢問,猶豫了片刻,他便直言說道;“母親,孩兒心中有些許疑惑,故而無法釋懷!”
“你且說來,看看為母能否為你解惑。”
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歷來都是一種頂天立地的形象,即便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但是,他們還是願意將問題告訴父母。或許,他們並不一定需要父母給他們解答,只是希望有一個傾訴的物件。
“是!”
隨後,徐庶沒有保留,將袁常他們準備迎接天子的舉動,以及準備推行新制度的想法給說了一遍,或許他明白吳氏不能給自己解惑,他只想傾訴一番,不想讓這件事梗在心中,讓他無法平靜下來。
“原來如此!”
吳氏點了點頭,明白了自家兒子為何會迷茫。也是,從小被教育忠義觀念的徐庶,碰到這種事若是不迷茫那才奇怪了。想了想之後,吳氏說道:“吾兒,為母自小告訴你要心存忠義,你能謹記在心,為母很高興。但是,你卻是沒能明白為母的心思,若是天下太平,天子英明,君臣和諧,你這麼做為母自然高興;然而,如今天下大亂,各方勢力征伐不斷,你如今忠的是幽州牧,心懷的當是幽州百姓。若是你能力足夠,那麼再去考慮天子和天下的問題,如今的你卻還不能做到那一步。如今,你應該走出去看看幽州的百姓,看看他們的生活,在幽州牧的治下,他們是否能夠做到溫飽。為母不懂得大道理,該怎麼做還是要看你自己,無論你怎麼做為母都會支援你。”
“是,母親,孩兒知道了。”徐庶不指望吳氏能幫他解惑,他只需要這不摻雜任何感情的關心和叮嚀就足夠了。
用完飯,徐庶決定聽從母親的話,去看看百姓的生活,或許會讓他有所感悟。
喜歡三國之四世三公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四世三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