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袁常和郭嘉二人臉上一樣的表情,太史慈先是一臉的迷惑,隨後露出恍然之色,明白了袁常和郭嘉的用意。
此前,袁常就打算在滅了高句麗之後,再出兵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和弁韓等國,以及東北地區的扶余、婁挹和沃沮等國。當然,這一次的出兵是毫無理由,沒有道義的戰爭。只不過,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誰的拳頭大,誰說話的聲音就大。中原地區無論是從科技還是經濟、人口等方面的條件,都比這些小國強上不知多少倍。故而,這些小國面對中原的攻伐,也無可奈何,最多派遣使者去長安訴苦。只是,如今朝廷自身難保,還有空顧及到他們不成?在這動亂的時代,擴張勢力無疑是最不會被限制的時期。
然而,如今高句麗準備向這些小國求援,那自是最好不過。因為打完高句麗之後,同樣要出征這些國家,還是要繼續戰鬥。如今他們既然聚集在一起,那就同時解決了,反而可以省時省力。況且,之前沒有出兵的理由,一旦他們派兵支援高句麗,那簡直就是送上門給袁常攻打的理由,袁常和郭嘉明白這一點,又豈會放過這麼個機會。
原本,袁常對於要攻打這些國家,有沒有理由並不是很看重。因為他明白,實力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沒有實力,說的再好聽也沒用。就如唐朝,李世民就是個愛惜名聲的皇帝,萬邦來朝,被稱之為天可汗,是多麼狂炫吊炸天的稱號,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周邊小國,吐蕃、吐谷渾、突厥等國該打唐朝的時候就打,根本不在乎他們先前已經簽訂的稱臣協約。以致於唐朝從建國之初,到滅亡的時候,一直都在與周邊國家進行戰爭。而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李世民愛惜名聲的原因。
往往一個小國跟唐朝開戰,快要戰敗的時候,直接派遣一個使者到長安投降,再獻上一些小禮物。好了,李世民頓時就心情大好,根本不管人家送什麼東西來,十倍、百倍的禮物回贈,再把中原先進的技術送給人家,吐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文成公主和親,把中原先進的烹技食物,各類飲料,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三百多種,用以分別善與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醫治四百多種疾病的醫方一百多種,醫學論著四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使得吐蕃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等吐蕃發展起來了,遭殃的無疑就是大唐了。
歷史上記載,文成公主入吐蕃之後,一直致力於吐蕃和大唐的友好。而在文成公主在世的時候,吐蕃和大唐也確實沒什麼戰爭發生。因此,讓人以為文成公主和親確實是有效果的,沒看到人家吐蕃和大唐和平友好的存在了這麼多年。
但是,事實上,在文成公主去世後不久,吐蕃和大唐就發起了戰爭。若是文成公主的和親真有效果,至少,在文成公主去世後的統治者,還是與文成公主有關係的,不應該與大唐發生戰爭。可是,戰爭還是發生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其實,若是去深入的瞭解吐蕃就能發現,在文成公主入吐蕃之後,吐蕃一直在發展經濟和科技,並且,在此期間,也不斷的吞併周邊國家,如吐谷渾等國就被吐蕃吞併,國力漸漸強大。然後,吐蕃便展開了與大唐的戰爭。很顯然,文成公主在世的時候,看似是因為她和親的功勞,實際上只是吐蕃當時是在吞併周邊國家,增強國力,等到力量積蓄足夠了,這才與大唐開戰。而會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根源,卻是因為李世民愛惜聲名所造成的。倘若,李世民不是為了一個毫無實際意義的俯首稱臣的名聲,用強大的實力讓周邊國家真正的臣服,又豈會使得大唐屢遭小國入侵,以致於亡國。從歷史記載不難發現,大唐滅亡之後,原本許多的周邊小國還依然存在。等到宋朝建立,也給宋朝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可以說,從唐朝到宋朝遭受的異族侵略,大部分的原因都要歸咎到李世民的身上。
李世民是一個愛惜名聲的人,但是,袁常並不是。所以,袁常要征討這些國家,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我實力比你強,打你就打你,你又能如何?要是這些國家的君主知道袁常的想法,估計是隻能哭了,不帶這麼欺負人的。
而如今,高句麗向這些國家求援,一旦他們出兵,那袁常出兵的理由就更充足了。
之前,原本袁常並不在意有沒有出兵的理由。那麼,現在,為何又要等待這個機會呢?當然,毫無理由的出兵也不是說不行,只要戰爭能勝利,有沒有理由結果都一樣。只是,勝利了之後,如何統治也是一個問題。若是毫無理由的出兵,即便是戰勝了,那些國家的百姓心中肯定也會有抵抗的心理,到時候,起義也是必然的事情;然而,現在是這些國家給袁常出兵的理由,那到時候袁常去征討他們,那些國家的百姓也就沒話說了,誰讓他們國家的君主先去招惹袁常。所以,有沒有理由的戰爭,在於之後統治的難易程度。反正早晚都是要開戰,那還不如直接同時作戰,還能給後期的統治減少許多麻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太史慈也不蠢,很快就想明白了箇中緣由。當下,便喚來親信士兵,傳令給打探軍情的斥候,只要高句麗的探子不是在打探己方軍情,便無須阻攔他們,讓他們能夠安然的離開。
而經過了半個月的等待,高句麗的援軍也終於出現在幽州斥候的眼中。
在這半個月裡,太史慈和于禁二人也沒有閒著。先說太史慈,時不時的率兵出城要與高建昌決戰,然而,高建昌並不傻,一看到太史慈率兵出城,便立即掉頭就跑,根本沒有任何交戰的心思;而在石橋子城內的于禁,則是率兵想要繞到高建昌大軍後方,然而,總是“意外”的被高句麗斥候發現,使得高建昌逃過一劫。如此反覆多次,高建昌似乎都跑出了經驗,每每都能在第一時間撤退,根本不給太史慈他們開戰的機會。如此一來,除了消耗無數的糧草之外,一點實際意義也沒有。
不過,如今,高句麗的援軍已經出現,距離交戰的時間,似乎也已經不遠了。
而在高句麗軍的大營之中,高建昌正擂鼓聚將。因為,第一個支援他們高句麗的勢力已經到來,自然是與高句麗接壤,距離最近的沃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