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三國之四世三公> 第五七九章 龐統之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七九章 龐統之死 (2 / 2)

龐統的想法無疑是正確的,龐德公思慮之事,正是與徐庶有關。

龐統小時候看起來呆笨、木訥,並不是很聰明,因此,龐家中人都不是很喜歡龐統。其實,他們都不知道的是,龐統並不是笨,相反,龐統別任何人都要聰明,而且是遠超常人的聰明。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如兩個人在走象棋,普通人走象棋是走一步想一步;高手則是走一步,則想到後面的兩三步;還有一種人,則是已經想到百步、千步勝利之後,下一局要怎麼開始了。無疑,龐統就是這一類人。這一類人在普通人眼中,往往就是讓人難以理解。正如某個偉人說的,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一百步,那就是瘋子了。龐統心思聰慧,自然明白別人的想法,但是,他卻並不在意,依然靜靜的一個人在運轉腦筋。

龐統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就連諸葛亮這樣的人物,都稱龐統的能力是他的十倍。當然,或許有些誇張,或許是事實。但是,只能說明一點的是,龐統的能力絕對不比諸葛亮差。其中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奪取益州的戰鬥中,就可以看出來,龐統的能力比諸葛亮只強不弱。因此,明顯強於諸葛亮的龐統,又怎麼會輕易的在劉備奪取益州成功之前喪命,還是死在一個並沒有什麼名氣,還不算謀士,只是一個武將的張任手上?

其中,似乎存在著很大的疑點。那麼,龐統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三國之中,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四人的關係非同一般,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其實,他們屬於同門校友型別的集團。只是合作較為鬆散、隱形,僅限於推動哲學從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是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有一個問題,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何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專注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與不合理。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才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的。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如果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連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衝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漾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的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兇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漾幫忙,龐統必定會功虧一簣。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於孔明。龐統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衝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動作可分解為,一是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二是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於孔明瞭,劉備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中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劉備心中的神人啊。三是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裡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四是龐統為什麼要反覆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用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端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準攔截。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很難。他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更何況對手是個無名川將張任)。

可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

英雄所見略同,孔明又何嘗不能重新認識同窗好友龐統的寬闊胸懷,只見他剛剛擦乾眼淚就開足馬力進川,同時也邁出了反劉的實質性步伐:調走張飛和趙雲,只留關羽一人守荊州,藉以從關羽開始打斷劉備的兄弟鏈。諸葛亮最終不但沒有辜負龐統的期望,先後“滅掉”了劉璋、劉備,還在西川實施了較劉漢“仁”政先進的“儒法混”新政。而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後來在碰到同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時,也仿效龐統選擇理智讓賢:明忠蜀漢,暗降司馬懿,果斷地交出了校友團隊中的最後一棒。

諸多謀士,從郭嘉到程昱,從徐庶到諸葛亮,再到龐統,特長和價值觀或許各有差別,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兒——不退縮、不逞強,只求生命無怨無悔、縱情燃燒。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疑惑,劉備得了一龍一鳳怎麼仍舊沒能安天下?原來他只摸到了鳳毛龍角,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他們。唯有司馬昭具備乘龍駕鳳的能力,還記得鄧艾結結巴巴說的“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嗎?還記得鍾會在定軍山感應諸葛亮顯聖嗎?此即指明鄧艾是龐統式的鳳,鍾會是孔明式的龍,也同樣是一忠一逆。誠所謂:龍鳳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如此一分析,龐統的死因就很明瞭,感情是精心安排的自殺,而非是中了張任的奸計而死。龐統也果然不愧是才能勝過諸葛亮的鳳雛,一個自殺都安排的如此周祥緊密,讓人無跡可尋。

且不說龐統的死因到底什麼,另一邊似乎走神的龐德公也已經回過神來,雙目炯炯的盯視著龐統,似乎在做著什麼決定。(未完待續。)

喜歡三國之四世三公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四世三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