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三國之四世三公> 第五四八章 初見張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四八章 初見張良 (1 / 2)

不的不說,有時候當一個人告訴你距離不遠,就在前面之類的話,千萬不能相信。否則,你只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到哪去了。正如南華告訴袁常和太史慈二人,張良的道觀就在黃袍山上不遠的位置,然而,袁常三人走了將近一個時辰,也才依稀看到道觀的影子,又七拐八繞的走了半個時辰,才走到道觀跟前。

“南華道長,你作為出家人如此妄言,是不是破戒了。”袁常站在南華的身邊,調侃著說道。

“無量天尊!”

南華稽首行了一禮,淡淡然回答到:“幽州牧,貧道並沒有妄言。貧道是說家師的道觀在不遠的位置,幽州牧並沒有詢問距離,貧道自然沒有回答。貧道平日裡上山下山,已經習慣了故而認為這樣的距離只是轉眼的事情,沒有顧慮到幽州牧你們的情況,這一點是貧道的疏忽。此外,貧道並非是出家人,而是方外之士,與來自西域國家的佛陀並不一樣。”

袁常啞然,沒想到南華隱居山林,竟然還知道佛教的事情。

其實,袁常這也是大驚小怪了。佛教最早出現是在秦始皇的時候,當然,因為並沒有相關記載,對於這個事件也並不是很確定。而直到兩漢時期,佛教才正式被記載,而且,普及的範圍開始廣泛,也漸漸的被民眾所認知。就如下邳相笮融,就大肆宣傳佛教,修建佛像。而佛教在中原的興起,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能興盛起來,自然也是有他的原因。

首先,是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時局動盪造成佛教大盛。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更換快速,篡弒頻仍。故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靈塗炭,人民生活艱苦。普通百姓在現實生活既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於是各種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這背景下興起。

另一方面,在東漢黨錮之禍後,士人在政治上屢受摧殘。加上魏晉以來,篡弒頻仍,政治黑暗,士人為求明哲保身,多不談政治,於是儒家所崇尚的綱常名教及積極入世的思想大受打擊。士人精神無所記託,於是講求個人逍遙的道家哲學及出世的宗教思想隨之興起。

佛教之所以能在眾宗教中而特別盛行,主要是因為它的教義適合時代需要。早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小乘為主,其教義主要為:(一)人死後精神不滅。(二)因果報應,(三)輪迴之說,(四)佈施。一般來說。小乘是專修個人的,此等教義,正好給予在現實生活中受盡折磨、困苦和災難的人民對來世有所企望,因而大盛。

另外,也因為儒佛思想並無大沖突,故佛學得以為傳統的儒子及人民所接受。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並無根本上的大沖突;兩者均主張依賴自力而不依恃他人的幫助,佛教之眾生皆可以成佛與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堯舜非常接近。主要分別則在於出世與入世之不同,在當時的環境中,現實生活與政治狀況。均不容許人在世上有所作為,因此儒家思想根本無法實現。較消極的佛教思想,乃當時得令。

其次。佛教者傳教方法得宜,也有助其興盛。佛教在傳入之初即巳注意爭取社會上層人物的信仰和支援,在當時的博士弟子景盧、楚王英、漢桓帝、魏文帝、孫權以及南北朝的大多數君主,都好佛事。佛教因得君主的提倡及上層士子的支援,故得廣泛流傳,不受摧抑。

還有的是兩晉時期,清談玄學盛行,僧侶支遁、慧遠等時與名士辯論玄理,亦深為士林所敬重,因此主流思想也沾染了不少佛教思想。此外,東晉末年,慧遠致力於融佛入儒,其著有《喪服經》及《三禮毛詩注析》,以及後來的法顯西行尋求戒律,此等人的行徑,均豐富了佛學,有助於弘揚佛法,贏得了人民的普遍信奉。

而且,當時漢代神仙方術流行,他們往往透過符咒治病、占星等來吸引群眾;而佛教中人為迎合當時俗尚,也兼用占驗,預卜吉凶、治病等方術以接近群眾,作為傳教方法。例如西晉末年,西域僧人佛圖澄來華,他用方術感化石勒,阻止了他的殘殺,其後亦為石虎所崇信,此等方術,極能吸引一般民眾,使中原人民逐漸奉佛。

最後,佛教既得君主的崇信的優待,所以君主常將財產捐於佛寺,天下更從風而化。北朝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南朝豪貴亦常舍其邸宅,以起佛寺,至於以金錢貨贄田地捐給佛寺者,為數尤多,故佛寺財產年年增加。佛教寺廟既有大量財富,亦能致力於社會福利,以收攬人心。政府又容許附屬於寺廟的土地及人戶免國家賦役,而投歸佛寺,故造成佛寺財力豐盛,勞力大增,故在社會經濟上有一特殊地位,確保其勢力發展。

如今佛教雖然還未興盛,而南華能夠知曉佛教的情況,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一個新的教派興起,必然會引起本地原有教派勢力的注意。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原大地,道教人物又豈會注意不到。雖然佛教的傳入得到道教的注意,但是,卻並沒有被重視,以致於後來道教反而被佛教蓋過。佛教在西域本土沒能發展,還被誅滅,反而在中原這個異國他鄉壯大,不得不說,這也是一件讓人感到神奇的事情。而之所以會如此,先是道教初期沒有過多的關注,也是因為道教提倡的是無為的理念,脫離俗世;而佛教雖然說是出家人,六根清淨,但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很顯然,佛教做的事跟他們提倡的理念並不一致。特別是在袁常穿越前那個時代。佛教反而成為多數人謀利的一種職業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幽州牧謬讚,貧道所知與家師相比,猶如螢火之光與皓月。”

“那是自然!太玄真人被稱之為謀聖。南華道長你不如也是很正常的,無需氣餒。相信有朝一日南華道長你能超越太玄真人。”

南華一番自謙的話語,袁常倒是不失時機的打擊了一番,讓南華和太史慈好生無語,心中暗歎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南華行了一禮,不解的問道:“幽州牧,此前聽你稱呼家師為謀聖,為何貧道從未聽聞過這個稱號,是何道理?”

“你深居山林。又豈能知曉。”

袁常一臉鄙夷的說了一句,見南華一副你別唬我的表情,訕笑了一聲,只好說道:“南華道長可知我如今的境界,乃是第七感末那識的中級階段。而到了末那識的境界,便擁有一種能力,那便是能夠感知過去、現在和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所以,謀聖是後世之人對太玄真人的稱呼。想當初太玄真人輔佐高祖建立大漢朝,讓高祖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人物。創下建立漢朝四百年基業的輝煌,如此成就,豈會當不得謀聖的稱號。”

“家師自然當得上謀聖的稱號!”

聽得袁常稱讚張良。南華也是一副與有榮焉的表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