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三國之四世三公> 第三四九章 孔融的煩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九章 孔融的煩惱 (2 / 3)

這人進城之後,看到孔融在眾多士兵的護衛下,當即下馬棄槍,納頭便拜。

孔融心中疑惑,不解的問道:“壯士何故如此?”

那人站起,拱手敬道:“某東萊黃縣人,複姓太史,名慈,字子義。老母親在家多蒙太守大人恩顧,某昨日自遼東回家省親,老母親告知太守大人遭賊寇攻城,故此特遣某前來相助太守大人。”

原來,早些年的時候,太史慈因為避禍,遠走遼東。太史慈的母親一人在家,離城二十里,頗為不便,孔融雖然未曾見過太史慈,卻聽過太史慈的名字,因此孔融經常派人給太史慈的母親送去糧米和錦帛,太史慈的母親有感於孔融的恩惠,因此遣太史慈來幫助孔融,從他家中趕了一晚的路,還沒有休息,就衝了進來。

卻說這太史慈有何禍事,還要遠走遼東,說起來,其中倒有一段故事。

當初太史慈年少好學,文武俱全,故此東萊郡的太守任命太史慈為奏曹史。所謂奏曹史,便是將郡內的一些案件上報到中央,也就是洛陽,這樣的職位也是挺重要的職位,太史慈能夠擔任,可見東萊郡太守對他的看重。

當時東萊郡與青州之間有嫌隙糾紛,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結案的判決多以先讓有司掌刑賞之官吏)知事者較有利。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後不利,於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才開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問州吏道:“君也是前來欲求通章的嗎?”

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又問:“奏章在哪裡?”

州吏道:“在車上。”

太史慈便說:“奏章題署之處確然無誤嗎?可否取來一視。”

州吏殊不知太史慈乃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相與。誰知太史慈先已藏刀於懷,取過州章,便提刀截而毀之。

州吏大驚高呼,叫道:“有人毀壞我的奏章!”

太史慈便將州吏帶至車間,跟他說道:“假使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我們的吉凶禍福恐怕都會相等無免,不見得只有我獨受此罪。與其坐而待斃,不若我們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儲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

州吏疑惑地問:“你為本郡而毀壞我的奏章,已經成功,怎的也要逃亡?”

太史慈便答:“我初時受本郡所遣,只是負責來視察你們的州章是否已經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卻太過激烈,以致損毀公章。如今即使見還,恐怕亦會因此見受譴責刑罰,因此希望一起逃去。”

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於即日俱逃。

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後,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但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復查察此案,於是州家受其短。太史慈由是知名於世,但他亦成為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乃避居於遼東。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使得太史慈名聲大噪。孔融佩服太史慈,然後便照料太史慈的母親。當初的恩義,卻換的太史慈今日相助,一飲一啄,顯然是早已註定的事。

孔融確定太史慈不是管亥的人,心中更是高興,將太史慈請到府中,將自己的鎧甲鞍馬贈給太史慈。

卻說各郡的太守級別的官員,朝廷都會賞賜給他們佩劍、鎧甲鞍馬等裝備。意喻他們文能安邦,武能定邦。不過,孔融是個純粹的儒士,舞舞劍倒還行,若是讓他穿上鎧甲等裝備,怕是連路都走不穩了。因此,鎧甲鞍馬等裝備留著也是浪費,如今便送給太史慈。

而太史慈的母親原本就受孔融照料,如今又有贈甲之情,太史慈是個實在人,有恩必報,當下請命道:“太守大人,某願借精兵一千,出城與賊決戰。”

太史慈很有自信,但是,孔融卻是一點信心都沒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前兩日的戰鬥簡直是恍如昨日,那樣戰鬥力計程車兵,又如何稱得上精兵,若是給太史慈出城決戰,簡直是丟北海郡的臉,所以,孔融肯定不會答應。不過,太史慈也是一番好意,孔融自然也不能太直接的拒絕,那樣反而寒了太史慈的心。

其實,北海郡士兵的戰鬥力也沒有孔融想的那麼糟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