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問道仙武世界> 第五章 法家的崛起(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章 法家的崛起(一) (1 / 2)

一路上,黃龍真人和黑鱗王、獸公子有說有笑,大談傳道中的各種趣事。

黃龍真人話曰:“當今世道,禮崩樂壞,世人總想著走捷徑,前不久有人守株待兔,今日又見拔苗助長,真是貽笑大方。”

獸公子笑著回應:“若是我來處罰這等投機耍滑之輩,根本不需要多說什麼,直接用拳頭讓他去重新投胎做人便是。”

黃龍真人和黑鱗王大笑不止。

不多時,三人就來到了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原本它是在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可因為之前姜子牙等人的原因,將稷下學宮提前給弄出來了,並且發揚光大。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這與東漢時期的“鴻都門學”得名由來相同)。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不久的將來,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諸家。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彙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孟軻)、淳于髡、鄒子(鄒衍)、田駢、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環淵)、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兒說、魯連子(魯仲連)、騶子(騶奭)、荀子(荀況)等。

言歸正傳,剛進大門,黑鱗王等人就看見了廣成子化身計程車大夫正在主持一場辯論賽,主題是井田制是否已經不在適合當今大爭之世了。

說到井田制,這裡又要多說一句了。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從某種角度來說,井田制可能僅是一種烏託邦式的理想制度。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井田制就是把田地分成正方形的九個小塊,三橫三縱,外圍的八塊田地為私人所有,産出歸個人,而最中間那塊歸周天子所有,産出歸周天子。但問題來了,最中間那塊歸周天子所有的土地,也需要外圍那八家來一起耕種,試想一下,誰人願意多出力氣去幹這事,於是大家互相推諉,各說各的,誰都不願意去耕種。久而久之,周天子所擁有的土地日漸荒涼,産出微乎其微,更有不少諸侯列強,直接將其佔為己有。

此時,一個學子站起來對另一個學子說道:“管兄,你之前所說的井田制名存實亡,在下實在不敢茍同,想當今天下共主仍為周天子,諸侯各國每年依舊給起進貢,可見井田制還是有它一定的作用的,豈可說名存實亡。”

管姓學子回曰:“諸侯各國雖然每年朝貢周天子,但貢品日漸微薄,某些諸侯國甚至是幾張羊皮都能當貢品送去,可見其早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更別說那有名無實的井田制。遠的不說,就說之前鄭莊公帶人去割了周桓王所擁有的麥田,就可見井田制在其眼中什麼都不是。現今諸侯各國有了鄭莊公的先例,更是不把周天子當一回事,他們紛紛霸佔了周天子的公田。而周天子兵微將寡,勢單力薄,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坐看井田制的敗亡。”

那學子有些不服氣,又問:“那依管兄之見,若是井田制敗亡以後,當以何去教導農人耕種,讓其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管姓學子一臉正色的回答:“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謂耕種環節,其實只是治國理政中的一個環節罷了,若是能依法治國,複國強兵,則國富民強,何愁農人過不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彩”

眾多學子齊聲為管姓學子喝彩,看來他們大多認同這一觀點。

黑鱗王眼前一亮,向黃龍真人問道:“這個人叫什麼?現在哪裡任職?”

黃龍真人回答:“此人叫管仲,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他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結果又失敗了,後來管仲雲遊四方,前些天剛回到齊國,現在還是白丁一個無官職)。”

黑鱗王又問道:“我觀此子想法與我要弘揚的法家思想多有相近,想收起為弟子,傳下法家學說,不知可否?”

黃龍真人笑曰:“黒鱗兄盡管去收便是,那管仲能入得了你的法眼,也算是他三生三世修來的造化!”

三人遂走進學宮辯論殿堂。

廣成子見到黑鱗王和獸公子到來,連忙從首座上站起來,親自上前迎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