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那篇標題為【程心是我們所有人共同選擇的結果,難道只因為她威懾力不夠,我們就該放棄她嗎?】的文章火爆開來,被翻譯成了各種語言廣泛傳播至各個國家
公眾立場的不穩定性再次體現了出來。
是否希望下一任執劍人選定者更換的投票,逐漸開始從多數傾向於支援更換的狀態,慢慢向雙方持平的狀態轉變。
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是在權衡自己所知資訊的情況後,做出自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但無論是誰,他們因自身所處位置的限制,所能獲取的資訊都是有限的。
然而絕大部分人往往都意識不到自己認知有限。
因此,每一次接受到新的資訊時,這一部分人都會感覺自己掌握了真理,從而造成立場上的搖擺不定。
這正如當初朱路和山姆·戴維斯說過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能力欠缺的人,會因為自己能力欠缺而無法充分思考,從而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並認為自己是對的,無法正確意識到自身的不足;
因資訊缺乏導致自己產生了認知偏差,卻認為自己已經知曉了全部資訊。
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其實都是身處於這樣的狀態當中。
甚至連朱路自己,也不免進入到這種狀態。
比如他認為智子無法察覺到他進入過四維空間的事,本身只是他根據自己已知資訊的推測。
但有沒有別的他所不知的資訊,可能讓智子已經意識到他的奇遇,他並不知道。
現在他也只能根據他自己所知的資訊,選擇豪賭一場。
可以說,身處於鄧寧克魯格效應狀態中的人,絕對無法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在這種狀態中。
只有得知新的資訊時,才有可能離開這種狀態;但也很有可能再度陷入新一層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這些是思維上難以覺察的陷阱,正如量子力學中的機率雲一樣捉摸不透。
正因如此,公眾立場才會顯得極其不穩定。
一點點簡單的引導,可能就會讓絕大多數人思想產生極大變化。
眼見投票結果開始發生變化,由支援換掉程心的多數,漸漸向支援方和反對方持平的情況轉變。
朱路、曹彬、畢雲峰、安東諾夫,也都在盡力挽回著頹勢。
多次在媒體上呼籲公眾,希望大家能警惕那篇火爆文章中的思維陷阱,否決程心並不會與公眾選擇的正當性掛鉤。
然而收效甚微。
畢竟對公眾而言,對一般觀念衝擊性很強的暴論,往往能引發更高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