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血腥之夜的事件發生後的一個世紀,後世史學家們一直想搞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俾斯麥冒著巨大的風險發動政變,用一種粗暴的方式處決掉所有威脅自己改革的勢力。許多人分析認為是柏林的內部出現了一場眼中的危機,威脅到了威廉的統治。也有一種主流的觀點是認為加里安關於德意志的文章間接造成了血案的發生。
當然,主流學者對於這種野史逸聞不屑一顧。
這次政變,發起者俾斯麥對此諱莫如深,他拒絕談論關於政變的任何細節,也不願意說出原因。只知道從政變之後,俾斯麥本人風光無限,樹立起了無上的權威。
俾斯麥真正的踏上歷史舞臺之前,他還有最後一件事要做。在議會上給所有人一個下馬威。
1862年9月26日,在俾斯麥就任宰相之後,需要在下議院進行就職演講。
在演講開始之前,心中依舊有所顧慮的威廉皇帝特地找來了他一趟。
“上個月的流血事件已經在國會和我之間形成了一道不信任的鴻溝。”
威廉一世小聲的說道,“現在坊間開始流傳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勾結叛國事件,只是我們為了清除資產階級自由派而設立的陰謀。現在與國會撕破了臉皮,我擔心……”
之前雙方再怎麼齟齬不斷,都維持著表面關係。雖然徹底的解決改革後顧之憂,然而也遭到了德意志邦聯中某些王室的猜忌。
“陛下。”
“在非常時期,必須使用非常的手段。”
俾斯麥堅定的對他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透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很明顯,我們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巴黎的敵人們用文字發出了警告,他們看穿了我們的企圖。服軟的話,好不容易形成了向心力的邦聯國家會再一次四分五裂。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可是。”
“沒有可是,議會反對就讓他們反對去吧,反正剩下的烏合之眾也沒有反抗的能力。我們可以透過統一大局來爭取到工人階級的支援,從道義上給議會一個阻礙德意志統一的罪名。”
威廉國王皺緊的眉頭稍微有些鬆懈,雖然一篇文章引發的政變看似有些荒謬不合邏輯,但歷史往往更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陛下,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不只是議會,還有巴黎,還有維也納,聖彼得堡,還有整個歐洲!任何阻攔德國戰車崛起的傢伙,我們都將他徹底的碾碎!”
俾斯麥將攤開的手掌突然握緊,他冷眼的望著樓下席位上大腹便便的議員,不屑的撇撇嘴。
“這群該死的肥豬,遲早有一天我會跟他們算這筆賬的。”
“那麼巴黎的那個文人呢?”
“他?”
俾斯麥愣了一下,搖搖頭,“不了,暫時還是不要做出什麼過激的舉動。如果他真如我們猜想的那樣,是拿破崙三世身邊的宮廷重臣,派人刺殺他,無論成功與否,都會懷疑到我們的頭上。現在的柏林還不是巴黎的對手,萬一拿破崙三世拿著這個藉口,向我們宣戰呢?”
俾斯麥的謹慎不是沒有道理,想到這裡,威廉國王也打消了心裡的念頭。
不過最後他又補充了一句,“如果加里安不知好歹,繼續揭露我們的小秘密,那麼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果斷的措施,來保證接下來的秘密不會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