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江夏的直觀體現,是票房。
《蝙蝠俠:開戰時刻》的票房剛開始很猛,上映首日,取得了七千萬美金。
成績很好,好到其他電影只能望其項背。
不過,與成績對應的是口碑。
相比較《蝙蝠俠:黑暗騎士》口碑與票房雙高,一開畫就引爆了世界電影界,《蝙蝠俠:開戰時刻》的口碑就中規中矩了。
原因很簡單,首先江夏在《蝙蝠俠:黑暗時刻》中的八分鐘精簡,讓整個故事都沒有那麼強大的吸引力。其次,自然是拍攝的水平。
江夏給《蝙蝠俠:開戰時刻》定了調子,但具體拍攝還得是張羅夫的。
張羅夫的拍攝,明顯不如江夏。
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來差距在哪,整個畫面的構成,雖然能看出來刻意的貼向江夏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但明顯與張羅夫個人喜好的構圖不一樣,所以看上去有點違和。
除了畫面構圖的違和,還有整體敘事結構上的不同。
在《龍鳳鬥》中,張羅夫還沒展現出來他這個弱點,那就是對超級大製作電影的掌控力度不足,在特效鏡頭上,他表現的差強人意。
特效團隊製作的特效鏡頭沒問題,在張羅夫的安排就展現的有點不合理,違和感很嚴重。
在普通觀眾看來,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在專業人士眼裡,一眼就看出來這部電影的弱點。
蝙蝠俠在這部電影中是成長的,一路成長的,真正一無所有建立了蝙蝠俠這個超級英雄。
張羅夫和江夏對電影的理解不同。
不可能出現兩個人的藝術品味完全一樣,哪怕張羅夫是江夏的兒子也不成,在拍攝《蝙蝠俠:開戰時刻》的時候,他就展現了不一樣的地方。
江夏更追求藝術與商業的平衡,可張羅夫的電影,在藝術性的追求上更下力氣。
《蝙蝠俠:開戰時刻》這樣一部商業大片,讓張羅夫加了很多意象的藝術性的東西,就導致了影片的結構有點問題。
綜合起其他的問題,整部影片的結構都有點零散。
明明故事是江夏給的,可是拍出來卻不是江夏所期望見到的。
看完電影,江夏個人有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