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我姑且還能抗幾個月。”李儉躺了。
“一切的一切,都在開始時定下。第二紀元的人類曾經提出過宇宙大爆炸。”祂說。
“我知道。”
“其中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認為大爆炸最終會迎來大收縮,宇宙迴歸奇點。”祂說。
“我知道。”
“該假設日後被人類自行推翻,因為該假設還可能引出其它可能,如繼續擴大,保持不變等。以人類的觀察結果,認為宇宙將繼續擴大。”祂說。
“我知道。”
“宇宙的命運確實與其有相似之處。宇宙誕生於可能性之海——不要試圖質疑這個名詞,這是你當前能夠理解的上限,如果你更進一步,我會替換用詞——建立宇宙,基礎規則只有五種。”
“有無、相互、異同、範域、變數。”
“其他概念,包括你所能理解的全部,除了空洞,都可以用這五種規則描述。五種基礎規則,掌握一種,可以在可能性之海中存在;掌握任意兩種,可以在可能性之海中游蕩;三種,能在可能性之海中意識到自身;掌握四種,可以成為不完全的宇宙;掌握五種,就是宇宙。”
“但你說你不願讓變數迴歸控制。”
“現在我並不掌握變數,但天道是宇宙的意識,在宇宙誕生的時候,我即是宇宙。宇宙掌握這五種基礎規則,我也掌握五種基礎規則。在最初,我能看到宇宙的全部未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終點,即被宇宙之外毀滅。就是你正用法力堵住的空洞。”
“我是不是該表現得被嚇一跳,這樣看起來更尊重你?”
“我不需要,我需要合作。變數。”祂說。
“所以現在宇宙就不會被空洞毀滅了?”
“我不知道。”
“什麼?”
“我不知道,”祂說,“我不知道宇宙之外的事,在我掌控所有規則時,看到的所有未來向宇宙毀滅收束。而我是宇宙的意識,我不想宇宙毀滅。”
“天道難道不應該是更無情的東西……比如毀滅不毀滅無所謂的嗎?”
“宇宙誕生於可能性之海,無所謂毀滅的宇宙已經毀滅、將要毀滅,希望毀滅的宇宙已經毀滅,你能生存的宇宙,只有天道希望不毀滅的宇宙。”
“明白,人擇原理……或者說是天道擇?”
“我嘗試過無數次,是的,正是人類數學意義上的無數次。宇宙內部的時空物質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我在掌控基礎規則時,嘗試了所有辦法,它們都指向宇宙毀滅。”
“你可以在宇宙之內度過永恆,那樣就碰不到毀滅。”李儉說著。
“不,宇宙在可能性之海,宇宙之內的永恆對來自宇宙之外的毀滅沒有意義。我可以賜予宇宙內的所有永恆,唯獨不能賜予我自己永恆。”
“那你就必須得想個辦法了,我都快猜出來你怎麼做了。”
“天道掌握所有基礎規則,卻在所有未來都向毀滅收束,於是我嘗試放棄規則。”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