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壁戛然而止,李儉順著貼巖壁飛行的慣性高飛,驚訝中調轉氣動壓縮方向,想要止住身形,到巖壁消失處落腳,卻沒想象中那麼方便,滑移出兩三百米,才堪堪止住身形。
“相同法力、相同構造壓縮空氣迴圈帶來的加速度出現變化,各部是否有同樣情況?”李儉立即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把問題丟進通訊頻道,靠著功效甚微的氣動加速度轉身看向來處,正看見一團修仙者剎不住車,四面流星般從李儉所在位置飛去,頗為無助地衝向深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同盟軍在空洞內,用的都是法力壓縮空氣迴圈,從氣體衝量交換速度的辦法。此時一個個剎不住車,想要的加速度與實際獲得的加速度大不相符,定然是移動方式出了問題。
壓縮空氣所用的法力與過去基本相同,這玩意的做功方式和活塞類似,但法力消耗與做功多少沒有明確的數量關係,僅從法力消耗多少,無法推斷氣動方式是否正常。
李儉只能保證自己投入氣動的法力沒有變,形成的空氣迴圈構造也沒有變,如此一來,若是氣動加速度遠小於預期,那就只有工作環境的氣壓過低這種可能。
調出作戰服內外氣壓監測,果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外壓差逐漸增大。作戰服的氣密性設計有一部分依託其夾層結構完成功能,屬於在機械設計上實現目的,使得內外壓差並不會影響使用者,除非開啟專門的監測功能,不然壓差警報只會在ui一角閃爍。
李儉光是看資訊流都忙不過來,哪有空看優先順序相當低的壓差警報,一路只顧著前行,自然沒能發覺外部氣壓正在驟降。
“發現作戰服外氣壓偏低現象,各部檢查情況,檢查內外壓差時間曲線,找出原因。”
李儉說著,先把自己的作戰服資料調了出來,目光掃過,發覺內外壓差從進空洞後便有顯現,隨時間推移,先是緩慢增長,然後加快速度,接著又以對數函式放緩增長。
對其做對數化處理,除卻開頭那一段壓差加速增長階段,外部氣壓做對數處理後,基本與時間推移一致,隨時間呈對數下降趨勢。
正當李儉以為這是普遍現象,空洞中的氣壓正隨時間推移緩慢降低,衛戍部隊中卻有一部分人彙報,交出幾個互不相同的常數氣壓。
雖然交上來的外部氣壓都比一個大氣壓更低,但各不相同的同時,隨時間曲線還是個平穩的直線,純純的常數,這可就不符合空洞內氣壓隨時間推移下降的結論。
正當李儉琢磨這到底是個什麼玩意,腦筋一時鑽牛角尖,卻是通訊頻道中的指戰員一言驚醒夢中人:“空洞內氣壓隨高度下降?”
李儉驟然醒轉,將方才提交常數氣壓的資料按距空洞介面排列,果然如此。所謂沿對數下降的外部氣壓,如果轉換成自己在空洞內的飛行高度,完全是一副“氣壓隨高度上升而下降”的標準圖形。
如果一顆星球有大氣層,只要測定其氣體密度隨高度變化曲線、溫度變化曲線,便能計算出它的近地重力加速度——在外部干擾不大的情況下,重力加速度和溫度梯度是形成不同高度氣壓不同的主要原因。
但這裡有重力加速度嗎?
李儉儘量感受,全然沒發覺有什麼重力加速度。從進入空洞介面到現在,雖然他們已經前進了十幾千米,但周遭環境依舊是微重力甚至無重力,空間權能也沒能復活。
沒有重力加速度,氣壓依舊隨高度增長而呈對數下降……
同盟軍在低氣壓中嘗試再次聚集,起碼要回到首領們身邊。它們利用氣動形成的加速度各不相同,在急剎後滑行出去的距離也不相同,更有甚者,在慌亂之中連角度都變了,跑的漫天都是。
在這向自己靠攏的“滿天繁星”中,李儉看著眼前的氣壓曲線,如果這條曲線和重力加速度無關,那麼形成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總覺得很眼熟。
喜歡飽食終日,加點修仙請大家收藏:()飽食終日,加點修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