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星霖撫摸桌上的小冊子,撫摸書頁,撫摸圓珠筆,仔細感受它們存在的證據:“我真怕我瘋了,但好在,你能告訴我,你也感受到了這種氣感。”
“我們就這麼將它稱為氣感了?”李儉總覺得這種命名場合似曾相識。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還沒說我感受到的是不是類似真氣的東西呢,蒙哥命名得挺快啊——雖說自己確實覺得氣感作為名字挺合適,很有靈氣復甦的味道,也很符合感覺。
“當然可以。我是第一個感覺到的,你是第二個感覺到,第一個提出的。我們倆如果確認新發現事物的名稱,它的名字便基本定下了。除非你願意讓後人稱它為蒙星霖李儉元素之類的名稱。”蒙星霖點頭,開了個不是很好笑的玩笑。
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是吧?那兩位可是打起來了,其他的案例也沒這倆人著名啊。
“好吧,我覺得氣感不錯,確實很符合感覺,而且一聽就懂。不過我聽著這名頭,總覺得有什麼事被忽略了。”李儉平日裡看網文看得多些,“氣感”確實深入人心,不帶偏見地說,他很喜歡。
“如果有忽略的事情,就讓別人幫著想,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提出氣感,並確認氣感出現後的情況、現象,有什麼觀測手段。”
……
李儉還是第一次以研究者的身份投身到實驗組的工作,在這之前,他都是被研究的那個。
在將出現氣感的事情告知米立刀後,大佬把他倆緊急從原組中抽出,囑咐他們,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幹,專門撰寫有關氣感的報告就好。
由於樣本只有兩人,已知的觀測方式又只有神識,要觀測的位置是比較私密的人體內部,李儉和蒙星霖只能自己研究自己,兩人合寫一份報告,以論文格式提交。
好訊息是,這篇論文就不需要引用別人的東西,他倆接觸的領域在這之前比幻覺還虛無縹緲,如果不是這倆人確實剛剛才進行了再次靈機融合,正期盼著出現一些新奇的現象,估摸著被拉去檢測一下精神狀態的安排都會比寫報告來得早。
當然,如果氣感在之後被診斷為精神疾病,他們寫的報告就將成為病歷的一部分,而非尖端研究的珍貴資料。
“放心,你們兩人的描述我都看過了。一般的精神疾病做不到這樣細緻的想象,而且兩人的描述相互類似而不雷同,有參考價值。如果什麼精神疾病能做到這一步,研究精神的泰斗會比我們還高興。”米立刀比產生氣感的兩人更有信心。
“雖然我是很希望自己沒有精神病……不過大佬你這麼相信我們,真的可以嗎?”李儉都寫麻了。
以論文格式,儘可能地寫清楚自己的體感感受,還要用科學語言形容,爭取量化,能夠讓其他人理解並嘗試復現……李儉都想把自己剖開,用手指著哪裡存在氣感,再演示神識怎麼能感受到它……
神識這玩意也沒定論啊。
要不是有蒙哥,身為實驗組裡的前輩,精通論文寫作和遣詞造句理工科級別),肯帶著自己一點一點寫,李儉只覺得要崩潰。
“這畢竟是全新的領域。靈機和神識,在以前的世界中有嗎?沒有,對吧。但現在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都可以透過神識,觀察到靈機,並且操控它,在視覺中表現出可觀測性質,還能與之接觸,處於融合冷卻時間的人會感到排斥。足夠真實的互動,讓我們越發能夠確信這些東西是存在的,而不是所有人同時發癔症。”米立刀說著話便凝聚了一粒靈機,伸手戳了一下,靈機便被彈開。
“當然,這種分辨現實世界究竟現不現實的話題,我們都是門外漢,有的是人討論這些事情。我們是搞應用的,也是搞理論的。我們的理論比數學、物理學要淺,所以我們更要注意落在實際的東西。應用嘛,能應用就好,能知道應用的功效,能夠預測應用的功效,那就更好。”
米立刀著重在氣感二字上畫了圈。
“我現在確信,實驗組轉變研究方向的決定是對的,這就是一片科研的藍海。環境足夠新,可以收穫的東西足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