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的策劃,就是以自己為中心,或者說,是把自己當做主角,演一場大戲。
這場大戲,楊安考慮到太子妃不喜音樂的緣故,所以裡面什麼跳舞、唱曲的排除在外。
打戲自然是要有的,因為太子妃喜歡舞刀弄槍。
美女有沒有?按理說應該是有的,因為高顏值的表演,更能吸引人。
但考慮到太子妃的觀感,楊安決定放棄美女。
但沒了美女,對太子就缺少吸引力。楊安想來想去,忽然想到了戲劇大咖,周星星。
受戲劇之王周星星“無厘頭”的啟發,楊安決定戲中當然要有“美女”。
但這些“美女”都經過了誇張的醜化,目的是引發“笑果”。
雖缺少美女,少了美色帶來的觀感上的愉悅,但卻以更具娛樂性的“笑果”來代替,也完全可以彌補美中不足。
但僅僅是具有娛樂性,楊安覺得還是不夠,決定再加上另外一個要求:具有教育意義。
最後,楊安給這場大戲定下的基調就是:不跳舞、不唱曲、有打戲、有醜女,還要有教育意義。
定下五點基調後,楊安便開始動手,設定人物、化妝要求、編寫場景要求、編寫劇情、編寫臺詞等等。
楊安知道,他現在寫的這玩意後世叫做劇本。
因為受後世發達的娛樂影視業的啟發,再結合腦中儲存的眾多歷史故事,楊安編寫這部大戲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障礙,兩個時辰便大功告成。
隨後,楊安將劇本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又另抄了四五份。
這另抄的劇本,準備給不同的角色使用,角色不同,除了劇情相同外,上面只有單個角色的臺詞。
抄寫劇本,楊安又花了小半個時辰。
最後,楊安將劇本整理完畢,開始每晚都要進行的慣例:習練趙三教他的武藝。
他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就算睡得再晚,睡前他都要習練至少半個時辰的武藝。
第二天一早,楊安便讓人把趙三叫來,遞給他一張紙,讓他按照上面的要求將人和需要的物品都找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