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農業乃是國家財政收入是根本,遼東農業稅佔比居然這麼低?”
“……”
兩個世界的人在一輪輪暴擊之下,都快懷疑人生了。
在他們的認知裡,王朝運轉離不開財政。
而財政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土地收成帶來的農業稅。
加之,此前王朝每一次財政崩潰都來自於農民的稅收不上來,更加深了農業稅乃財政之根本的印象。
朱綾和盧芳一番對話,徹底顛覆了大眾的固有認知。
原來農業稅可以降得這麼低,商業稅可以收上來這麼多錢。
作為地裡刨食的農民,老百姓自然恨不得農業稅佔比越低越好,這樣上面的官老爺才不會天天盯著他們手裡的三瓜兩棗。
新大明。
“奸商,奸商,無奸不商!咱就知道,商人沒一個好東西,竟敢隱匿這麼大的財富。”
朱元璋氣得原地暴走。
因早年家庭的緣故,他痛恨貪官的同時,也憎恨那群為富不仁的商人。
在朱元璋看來,商人就是一群不事生產、投機倒把的奸詐份子。
建立大明王朝,他積極打擊貪腐的同時,也對商人增加了很多限制。
比如,他將商人的社會地位貶得極低,僅次於戲子和娼妓。
又比如,他允許允許農民可以穿綢、絹、布,紗等材料的衣服,而掌握大量財富的商人,他們只能穿絹和布兩種廉價材料的製作的衣服。
除此之外,商人的子女考科舉做官,也要受限制。
朱元璋原以為做到這一步就已經夠了。
萬萬沒想到,商人又在財政收入上狠狠擺了他一道,將他這個洪武皇帝當成傻子耍得團團轉。
憤怒,憋屈啊!
朱元璋老臉紅得像煮熟的瞎子,牙齒咬得嘎嘎作響。
“好,很好!敢糊弄咱頭上,不讓你們這群奸商傾家蕩產,咱就不姓朱!”
天幕中。
朱綾冷嘲道:“那食古不化的老東西是小農思維,哪裡知道商業上的彎彎繞繞?自以為打擊貪腐、限制商人,就可以保大明千秋萬世,豈不知自古官商勾結,貪官和姦商有著共同的利益,很容易沆瀣一氣,圖謀算計,一整個利益集團就好比漂浮在海面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隱藏在水下才是真正的龐然大物。”
說到這裡,她不禁笑了起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明也不例外,他自以為給商人定三十稅一,就算是重重打擊商人了,本王真要笑死了。”
盧芳嘆道:“別說他這個皇帝了,跟隨主子來遼東之前,我也覺得三十稅一已經算重稅了,直到深入參與遼東的經濟發展、商業運作,才知這個稅率有多低,簡直是低到令人髮指。”
“大商人透過貨物流轉賺取大量的財富,卻只需要繳納一點點商稅,大量的財富留在身邊,不僅造成了國家財政的損失,還會給老百姓帶來天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