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國眼裡,比起莒國,魯國重要得多。
魯國這邊呢?
魯昭公自然不必多關心,真正提著心吊著膽的是季孫宿。
畢竟,從晉國那裡傳來的情報,晉侯對魯國攻佔和受賄得到莒國三座城邑非常不滿,已經放出風來,準備討伐魯國。
那季孫宿能怎麼辦?
三個措施:一是築城修建城防工事,同時加強軍隊訓練,以應付晉國前來討伐。
二是趕緊在春秋江湖展現魯國的文明禮儀形象。
正好這段時間有幾件魯國可以參與的國際事件,如公元前536年正月,杞國國君杞文公去世,季孫宿趕緊派出大夫級別的行人前去杞國弔唁。
另外,秦國國君秦景公下葬,季孫宿又趕緊派出大夫前往秦國,參加秦景公的葬禮。
魯國在列國諸侯面前展示著符合禮數的外交形象,當然也在多種場合宣傳魯國佔領莒國的鄆邑、接收莒國大夫送來的城邑是完全合禮合規的。
還有一個措施,那就是巴望著春秋江湖發生些能抓住晉國眼球的事。
魯國的巴望還真有用。
公元前537年冬,楚國聯合蔡國、陳國、許國、頓國、沈國、徐國、越國以及一大幫東夷小國討伐吳國。
楚國的事,當然是晉國最關心的事。
雖然現在是弭兵時期,但那是中原列國諸侯們的弭兵,吳國並未參與進來,所以楚國只要有機會就要打擊吳國。
晉國當然希望楚國吃個敗仗,所以魯國莒國這點矛盾晉國根本不放在心上,因為楚國果然打了敗仗。
吳國不是好惹的。這場仗,我們這裡不詳述了,反正結果就是楚國好不容易組織了大規模的聯軍討伐小小的吳國,結果在鵲岸這個地方被吳軍突襲,損兵折將。
晉國很高興,魯國更高興,因為晉國高興了,就不會過於計較魯國與莒國這點矛盾了。
這還沒完,鄭國也來助攻了。
公元前537年,鄭國掀起了一陣颶風級別的春秋風雲:鑄刑鼎!
鄭鑄刑鼎,就是鄭國將刑法公佈於眾,具體就是在一個鼎上銘刻了刑法,這讓百姓都知道是何為犯罪,犯了罪要如何懲處等。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叫法治,是治國理政的一大進步。
法律,當然得讓老百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