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歷史文化互相爭搶的如今,孔子到底是在哪裡詢問渡口,說法頗多,迄今為止尚無定論。
如武漢新洲邾城東面有一條河,就叫孔子河,河畔迄今尚遺存有一座問津書院。據傳,該書院正是當年孔子“問津”此地而得名。
還是據說,在漢代,有人在武漢新洲的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轟動朝野。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並修孔廟供人祭祀,建問津書院,徵召當地名士學子辦學,共出過進士三百八十七人。
問津書院一度與白鹿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並稱當時四大學院。
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問津。
仲由問津的故事,史稱子路問津,最後誕生了“指點迷津”、“無人問津”等成語,切切實實豐富了中華成語文化。
至於那兩位分別叫長沮和桀溺的隱者,有人說其實並非兩人真名實姓。
沮,即沮洳。溺,即淖溺。無非是因兩人隱居於河邊,故其名與水相關。
表面上,是孔子師徒問津,即問渡口何在。但流傳下來的這則故事,卻是史料透過楚國隱士,來暗喻指點孔子的迷津。
這些年,孔子窮途於諸侯列國之間,欲謀求出仕為官,結果總鬱郁不得志。
難道,自己倡導的學而優則仕錯了嗎?
難道,是自己致力於克己復禮推行禮制錯了嗎?
難道,是自己的儒家學說錯了嗎?
前途茫茫,自己帶著眾弟子還在努力向前,但貌似自己已然迷失在了這個春秋江湖。
因為這是一個完全壞掉了的江湖,這個江湖,讓孔子的一整套以禮為綱的治國理政思想幾無用武之地。
此番去蔡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楚國,是為了自己要去楚國出仕為官。
曾經,孔子一直在努力,在蔡國那裡,如何為楚國爭得一份功勞,以符楚王公開宣稱將封賞七百里土地之名。
後來,孔子認為,只要自己去楚國,憑那位有德楚王的承諾,自己完全可以先做了楚國的官,再努力為楚國效力即可。
但現在,孔子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去楚國了。
因為天下局勢不斷在變化,楚國的局勢也在變化。
也許,自己根本無法適應接下來的楚國政壇。
因為訊息傳來,此時的楚國國君楚昭王,由於在復興楚國大業中殫精竭慮,身體狀況非常糟糕,恐命不久矣。
好吧,基於孔子準備赴楚,我們得介紹一下楚國了,不,還是應該負責一些,將整個春秋江湖的基本情況介紹一下。
時間,就定在公元前489年。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