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唐朝好舅子> 第0756節 大唐的入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756節 大唐的入仕 (2 / 2)

大唐的官員眼下有六種方式成為正式的官員。

第一種是科舉,這是明面上排在第一的,但科舉制度源自隋,此時還在一個發展期,民間也沒有足夠的學子來參加科舉應事,說白了就是能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基數太少,少到挑不出精英來。

然後是第二種,就是門萌。

三品萌及曾孫、五品萌及孫等,這在大唐有一個嚴格而詳細的規則。這些人被會被到各級官員去學習,然後擇優為官。

第三種是流外入品,就是流外級的小吏員優秀者被提升,從九品開始作起,但這類人可能終其一生,能超過五品的都是寥寥無幾。

第四類是大唐眼下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官員來源。

舉薦入仕。不同級別的官員有資格舉薦相應的官員。如崔一葉入仕就是清河崔氏數人聯名舉薦。

馬周入仕就是柳木的舉薦信,一進官場就是五品。

蘇定方直接就是從三品武官,不過蘇定方的舉薦信厚度很驚人,秦瓊為首至少有九位上將軍署名,再加上兩次徵北大戰他的功勳,所以入仕就是從三品武官。

第五類,是柳木的努力而增加的。

功勳無上限,席君買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以軍功入仕,只要你軍功足夠多,就會讓你一直往上升。

眼下又增加了一個政功,比如某個縣的農業官員,讓這縣的糧食産量大增,那麼他就有大功,肯定會升職。還會給這個縣令帶來一份功勳等等。

除此之外,其餘的各種入仕都會與上五種情況之一,或是多種情況的混合。

李世民下過嚴令,禁止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的納捐。

納捐就是毀吏治之始。

真正的歷史上,貞觀朝唯一查證的一例納捐是李世民貞觀十七年遠徵高句麗之時。而後唐朝破壞規矩是武則天時間,納捐已經成風氣。

可以說,安史之亂就是武則天後期,特別是中宗那短短的五年害了大唐。

“聖人,咱們需要更多的官,但或是可是換一個辦法。不為官的官,以品階定俸祿,卻實職某種特定的工作,而不是官。”

蕭瑀簡單的把自己的意思講了,就是區別州府的正常官員,與舶司許多佔領地官員,甚至是北四縣原本許多可為官,也可以為吏,也可以為民這些人的新安排。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公務編、事業編、企業編、合同工。四類。

“聖人,確實是招募一些有用之才。卑沙城這麼一個小城,文官怕就需要二百人以上,武官估計也差不多這個數。”

杜如晦的話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秦瓊這時說道:“聖人,臣想起了一件事。”

李世民笑著示意秦瓊講出來“講。”

秦瓊說道:“神策衛計程車兵,都識字,而且會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