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突然收起了笑容:“聖人,臣想起一事。柳駙馬一直在資助橋匠李春,似乎說過幾十年後或可以長江上架起一座橋。”
“原來如此!”李世民也發了一句感慨。
很顯然,柳木這橋就是給火車用的。
這時,房玄齡看到許多人都站了起來開始往岸邊湧,禁軍開始擋往那些站在低處的普通官員,同時有人來到看臺前,保證大唐的重臣不會過於的靠近岸邊。
這一幕對於李世民那怕是第二次看到,內心也是充滿著歡喜。
逆流而上,速度超過了每個時辰一百二十裡,而且還拖著那麼重的五條裝滿糧食的槽船,這對於大唐來說,何其重要。
更厲害的是,這東西消耗並不大,只要在運河各碼頭設定石炭的倉庫就完全沒有問題。
至於水,運河裡有的是水。
當無數重臣驚呼之時,房玄齡與杜如晦卻是非常的冷靜問李世民:“聖人,這船上有何物,為何有這麼大的力量。”
“一種用燒石炭可以産生巨大力量的精鋼製成的機器,華原工坊將此物以馬力來區別大小,眼下這一架可能有幾百匹馬之力,具體朕也不太明白。朕非常清楚的就是,若是拉上四十隻裝有六百石的重車廂可以五天五夜跑到高昌的,需要數千匹馬之力。”
別的不明白,李世民還是知道這種機器也有大小之分。
解釋完船隻之後,李世民又說道:“皇後在長平的工坊見到更小一些的,約有五十匹之力,可以帶動無數紗機,紡紗的速度實在驚人。”
“神工之術。”房玄齡感慨了一句。
杜如晦也問道:“聖人,如何使用此物呢?”
“這……”
李世民給問住了,他想過這東西有多好,也想過火車賓士在大唐的土地上。但火車用蒸汽機沒有完工之前,這些小號的蒸汽機怎麼使用呢?
杜如晦又問:“聖人,華原工坊是不是已經開始大量製造了這種機器了?”
又一次被問住了,李世民根本就不知道華原工坊是否開始正式製造這物件。
房、杜二人不問了,他們明白這個問題估計要去問柳駙馬才行,這機器已經遠遠的超出了他們對機器這個詞的認知。
大唐不是沒有機器。
在前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簡單的木工車床類機器,主要用於對圓柱型木料進行處理,那車床用的是腳踏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