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木與崔一葉來到了村長的屋,崔一葉首先開口:“從長安不遠萬裡來到這裡,吃得不如長安,住的不如長安,可有怨恨?”
老村長一抱拳:“說不上什麼怨,關中大旱顆粒無收,家中已經沒有存糧度日,這裡雖然屋子不好,但想來兩年三年之後可以建新屋,或是還可建磚屋。這個村子周邊看了看,三年時間陸續種上十萬畝桑林能行。”
“恩!”崔一葉並沒有表明身份,繼續問道:“這十萬畝,管得過來嗎?”
“我和兩位老桑戶議過,之前差不多一百戶能精管一萬五千畝至一萬七千畝桑林,這裡要想精管,至少需要再增加三百戶。但這裡水土不錯,這一村的收益也不會差。”
老村長已經知道,這村子的收益如何分配。
也確實是,他們從平民變成了富戶,佃農說是變成平民,但好好經營上數年也小富之家。
三個字,有盼頭!
崔一葉再問:“倭人好管嗎?”
“好管,他們一認糧,有糧就聽話。有幾個刺頭也好收拾,我家小兒子從軍中給派了回來,還給了一把好刀,就憑他手上一把刀,那幾個刺頭反倒成了最聽話的。”
“恩,就這辦,聽話的給吃,不聽話的打到聽話。若是遇到打不動的,有人替你們去打,管教個個都要聽話。眼下還沒有開始作工,也別太和氣了。這作工不下勁的輕則減糧,重則受罰,這規矩要定嚴了。”
聽著崔一葉的交待,老村長不斷的點頭。
柳木只問了一句話:“糧倉建好了嗎?還有,差別供糧可有人不服氣。”
“沒,這些倭人那裡見過白花花的精米,他們之前吃的還不如豬食。小老兒見了配發的糧食,莫說那些陣年舊糧,還有飴糖殘糧,怕就是酒糟都比他們之前吃的好。小老兒與幾位村老商量過,多幹多吃,少幹少吃。”
柳木點點頭不再問話。
因為接下來,具體管理這裡的是崔一葉,柳府尹這些人。
崔一葉知道柳木的想法,所以這些事情還是要他來講:“來之前,所有的規矩老丈應該都知道,可之前在長安咱們是關起門來想事,到了這裡之後肯定會有些變化。”
“官人說的是。”
“老丈識字嗎?”崔一葉再問。
老村長搖了搖頭:“我不認識字,但二娃子的媳婦去年開始常陪著孫子去聽先生教書,倒是能寫千八百個字。孫子眼下會背三字經。”
“有識字的就好,有什麼想法或是寫出來,每十天會有人到各村去收。不會寫也沒事,到時候說就行,讓來收信的人寫出來。還有就是,每個月各村都要派人去聽一聽新規矩,新變化。”
“是,是,官人說的老朽都記下了。”老村長連聲應下
崔一葉想了想又補充道:“還有,對倭民之中老弱病,懷孕的婦人手寬些。”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