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肅再說道:“那麼,他要借什麼書?”
“張丘建的典籍、張子信的典籍,以及貴祖上孝候的典籍。除此之外,他還想要收藏在盧氏的祖沖之的典籍、沈約的、賈思……”高儉一口氣報上了足有五十個名字。
換個普通人估計聽著都頭暈了。
可在場的,包括崔一葉都很清楚,這些人都是什麼樣的人物。
有算學大家、農學大家、藥學大家、天文、地理等,漢代以來非常出色,名留千古的人。
這些人的手書、卷稿、典籍,也只有這些門閥才有。
比起前隋收藏的那些書籍來說,這些的實際價值更高。
“借?”崔君肅問道。
“是借,有借有還。而且如果崔氏答應了,並且能夠說服盧氏答應的話,十五年內,保你崔氏擁有學子十萬。”高儉自信滿滿的回答著。
崔君肅卻問:“高公代誰保?”
這個問題太有水平了,這是讓高儉在回答,你是替秦王說話,還是替柳木。
高儉卻沒回答,而是拿出一張紙來。
崔一葉見到立即跑過去雙手接過,然後捧著自己的叔父崔君肅面前。
“人之初、性本善……晉唐公,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讀史書,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柳木會背的是現代版的三字經,這個在論史的部分元明清民都有,所以柳木全減了。
但是,柳木忘記改其中最關鍵的一處。
就是:廿二史。
“好,好文章。”崔君肅盛贊,而後開始心算。“夏是頭一朝?”
“是!”高儉點點頭。
“那麼夏、商、周……”崔君肅被套進去了,到隋朝為止他怎麼算也沒有二十二朝,所以整個人變的不好了。
諸亮雖然不怎麼看得起柳木,但對這三字經確也是連聲稱贊。
四個真正的學者討論了好久,最終姚思廉才說道:“我估摸著,這必是將周,分為了西周與東周,而東周則分為春秋與戰國。”
“姚公高明。”
“非也,這柳木高明。而後,晉分西東,南朝分四,宋齊梁陳。北朝分五,三魏一北齊一北周,再就是前隋。正好二十二史。”姚思廉是位史學者,他竟然腦補替柳木把這個說錯了的二十二史加以論證。
“啊,老夫要辭官。”姚思廉一句話嚇了所有人一跳。
沒等眾人發問,姚思廉就說道:“辭官之後,正好可以靜心修史。老夫讓這數百字的文章搞的心中不寧,若不修史此生無味。”
高儉沒去勸,只問崔君肅:“那麼這書,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