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賈昌朝絲毫不想留在京城,他一道表文接著一道,甚至準備直接掛冠求去……
老家夥保命的作為,在一些人眼裡,卻是因為賈昌朝無力保下韓琦和王拱辰,羞愧之下,才求情罷相。
的確,在金殿上,三跪求情,結果換來了陛下的斥責質問,身為宰執,面子都丟光了,賈昌朝要走,也是情理之中。
緊跟著賈昌朝之後,樞密使龐籍竟然也上書,說他年老體衰,不堪驅使,請求歸鄉。
如果光是龐籍也就罷了,參知政事唐介,禦史中丞趙卞,這兩個人也跟著上書,都是一個要求,辭官不做!
這下子大宋朝可亂了套!
大宋的官制出了名的複雜,但基本上還是有跡可循的,站在百官頂端的就是所謂宰執,東府的首相,次相,參知政事,西府的樞密使,樞密副使,外加財相三司使,言官的老大禦史中丞。
由於有些職位可能有兩個人同時擔任,算下來,不到十個人,就是大宋官場最頂級的存在。
從嘉佑二年開始算起,歐陽修因為涉及到醜聞,最後離職,專心負責皇家書院事宜,缺了一個名額。
王拱辰和韓琦被拿下,又損失了兩個,接著賈昌朝、龐籍、趙卞、唐介,又是四個人!
現在屈指算來,西府已經空了,東府只剩下文彥博一個,外加三司使包拯,還有身在益州的禦史中丞張方平,如果再算上財相王寧安,也不過四個人而已!
整個宰執,走了一大半還多,彷彿天都塌下來。
最忙碌的人就是文彥博,兩府的政務全都壓在了他的頭上,從早到晚,忙得跟孫子似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當然,文彥博好攬權,光是累點沒什麼,他倒是可以甘之如飴,可問題是這些重臣同時辭官,對朝局的影響太大了。
其實仔細推究,賈昌朝是因為害怕,所以要溜,而龐籍呢,他身體一直不好,早就有退隱之心。而且龐籍也選好了衣缽傳人,那就是司馬光!
別看司馬光是王寧安的弟子,但是他和龐籍交情更加深厚,父子兩輩人,非比尋常。龐籍為官清廉,又做到了文臣的頂端,功名之心早就淡了,加上子孫後代也有人照顧,他是真不想在官場打滾了。
再說唐介,他這幾年身體也不好,而且看得太多蠅營狗茍,更不願意同流合汙,老朋友歐陽修專心治學,唐介也想效仿。
至於趙卞,他當初和張方平一起,還去勸說文彥博,想要保王拱辰,雖然案子沒有牽連到他,但是趙卞也覺得臉上無光,十分難看,素以清正著稱的言官頭子,居然和兩個貪墨重犯攪在一起,這算什麼?
因此趙卞決心求去,誰也留不住了。
總而言之,這幾個人各有緣由,當問題是他們恰巧趕在了這個時機,紛紛離職。下面的官吏怎麼想?大家會怎麼看?
許多人都認為是皇帝不顧一切,處死了兩位宰執重臣,根本不管百官求情,不給百官留面子,既然皇帝無情,百官只能無義。
我們不能正面和皇帝沖突,保兩個貪墨之人也說不出道理,但是我們不幹總行了吧!
皇帝總不能逼著我們幹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