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有仁慈之心,不忍為難老人,這也是趙禎最欣慰的地方。孩子的才華是老天給的,可品德卻是自己修來的。
趙禎沖著王寧安頷首道:“王卿,這些日子你教導皇兒,辛苦了。”說完,趙禎又轉向龍昌期,語氣略顯冰冷。
“老先生年高有德,不遠千裡,也是非常難得。只是朕只有一個皇子,還請龍老先生因材施教,不可等閑視之。”
……
對一個快九十的人,趙禎當然不會有太多的疾言厲色,但是這一句也夠瞧的了,龍昌期的心都涼了。
惡了皇帝,一輩子的奮鬥只怕要竹籃打水了。
好在陛下沒有免去他太子師的位置,或許還有緩和的餘地,可要如何教導一個小孩子,龍昌期沒有一點譜兒。
他平時教導弟子,不就是這樣嗎,敢不聽話,立刻打手板,怎麼到了太子這裡,就行不通了……莫非是因為太子的身份,還是因為……
龍昌期想不明白,可王寧安卻看得清楚。
何止是小太子,還有無數千千萬萬的孩子,他們都有著極高的可塑性,都是小天才……卻被所謂的教育給害了!
龍昌期這樣的老師只是其中之一,他們用板子,用生硬的聖人之道,用不近人情的霸道蠻橫,生生打掉了孩子的創造性。
他們就像是最暴力的園丁,強迫每一個學生,按照他們規定的方向成長,無論想法還是作法,都要按照他們的標準來……這也就難怪在一兩百年之後,程朱理學一統天下,整個中華的創造力就被徹底扼殺了,萬馬齊喑,沉沉西墜,可以說是遺禍千年,害人不淺。
趙禎的觸動很大,他不停唸叨著“無友不如己者”這一句。
按理說,文彥博的講解已經能說得過去了,可小太子認為孔夫子勢利眼,趙禎反複琢磨,卻也未必是錯。
竟然還有那麼一些道理。
明明就是找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肯定有功利性嗎!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再仔細想想,這也是人之常情。
誰不想交比自己本事大的朋友,或是得到提點,或者得到幫助,總而言之,是有好處的。
孔老夫子說這話,也是沒錯的。
只是孔孟門徒,不敢承認自己的祖師爺有務實、世故、俗氣的一面,非要用高尚的理由去包裝,非要把一句尋常的見解,當成奉行天下的大道,變成不可撼動的金科玉律,這樣一來,就難免會遭到質疑。
趙禎在好奇之下,把小太子叫到了身邊,他隨手翻起論語,突然又看到了一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趙禎大體介紹了一下意思,就去問小太子的看法。
小家夥眼睛瞪得很大,穿上好看的衣服,出去遊玩踏青,吹風吟詩……他高興了,“就像王先生,帶我們去玩,摘葡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