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想要恢複農田,重建家園,至少需要一年的光景,整整一年,朝廷都要白白拿出糧食,救濟災民。
西北身居內陸,交通不便,就算東南有糧食,想運到西北也不容易。
肯定會出現缺糧,肯定會餓死人!
現在崔家的勢力還存在著,一旦他們趁機煽動百姓,裹挾上百萬饑民造反,那可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皇宮不能停!
還要加快進度!
不止要修皇宮,修皇城,還要修河工!修道路!
王寧安向趙禎提議,這次出現洪水,證明之前的堤防全都不堪用。恰巧研究出了水泥,正好用來加固堤防。
王寧安建議,立刻在各州縣設立水泥作坊,招募工人,日夜加緊,生産水泥,搶修堤防,同時要修整道路,讓物資和糧食運進來……
大災之年,搞大工程,大建設,濫用民力,絕對是胡作非為,離經叛道,跟千百年的經驗迥然不同。
文彥博打心眼裡不同意。
奈何老家夥看完建議,想法就不一樣了。
大建設就要水泥,用到水泥,他老文就能賺錢!還是很多很多的錢。
文彥博還發愁,如果皇宮建完了,水泥作坊該何去何從。
現在王寧安開出了藥方,文彥博立刻怦然心動。
他決定仔細研讀一下王寧安的方案,看看這個小子究竟是胡說八道,還是卻有高明之處……從頭到尾看下來,還真別說,讓文彥博讀出了很深的體會。
王寧安最強調的一點,就是招募了工人之後,一定要如數付給工錢,不能低於平時的七成。
“陛下,老臣以為,工人做工,拿到了工錢,就能養活家人,而且工人有了錢,就能購買糧食,布匹,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商人見到有利可圖,就會不計代價,販運貨物到西北,朝廷的力量畢竟有限,只有動員所有的商人,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解決問題。”
“要想讓商人出力,不是下幾道命令,喊一喊就行的,必須有利可圖……付給工人工錢,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只是朝廷的負擔會重許多。”
……
王寧安很早就研究過,因為朝廷徵稅能力低下,貨幣稅收太少,所以歷代每逢大工程,就要徵用百姓,無償勞動,嚴重損害民力,很多人活活累死!
因此民怨沸騰,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也只是傳了二世,都是因為大工程透支民力,造成百姓起義,國家垮臺。
很多士人都責罵秦朝和隋朝暴虐,並且以此為教訓,告訴後世皇帝,要愛惜民力,不要大興土木,要於民休息……當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秦朝的長城,還是隋朝的大運河,全都澤被蒼生,造福千年,後世歷代都承襲這兩朝的遺澤。
而且,到了後世,經濟學家告訴世人,遇到了經濟危機,要擴大財政支出,以工代賑,能提振經濟,走出危機……
王寧安仔細思索過,究竟誰對誰錯,同樣大修工程,有人亡國了,有人強國了,差別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