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爆發叛亂,訊息傳到了大宋,已經是一個月以後,這還是大宋積極推進航運和鐵路建設的結果,否則只怕一年半年,都未必掌握前線的情況。
可即便如此,大宋的普通百姓,也缺少對天竺的認知,包括學界和輿論界,都是如此。他們只知道天竺是個龐大的國家,絲毫不比大宋小,而且人口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極其適合農作物生長,大宋很多的糧食就來自天竺。
當叛亂訊息傳來,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糧價,很多地方出現了漲價。
另外隨著更多訊息傳來,人們更加恐慌起來。
天竺的叛亂,單純從規模來看,是前所未有的。
以米依為首,多達幾十個王公加入,他們之中,人馬最多的能有10萬,最少的也有3萬,加上聞風歸降的民兵,至少上百萬人馬,這是何等恐怖的數字?
別說是叛亂,哪怕排成隊,讓大宋去殺,也要好長時間。
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慄。
尤其是對比了大宋在天竺的兵力,就更加擔憂。
目前在天竺的駐軍,僅有18000名陸軍,00艘戰船……兵力不算少,可是分散到龐大的天竺,就像是往大海裡撒了一把花椒麵,少得可憐,根本無力阻止。
眼看著一座座城市重新落到天竺的手裡,各地的叛亂力量,風起雲湧,迅速集結,每天人馬都在增加,每天都有新的情況。
當初大宋用極快的速度征服天竺,而現在卻以更快的速度,失去天竺,真是諷刺!
哪怕最樂觀的評論人員,也認為大宋至少要派遣10萬人,勞師遠徵,才能平定天竺的叛亂,要想掌控天竺,或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這是個令人絕望的工程!
放棄天竺!
或者從天竺撤軍,只要他們答應作為大宋的藩屬,每年定期送點土特産,也就可以了。
這種聲音甚囂塵上,顯然,背後有人在推動。
還有人逐步將天竺叛亂的事情,歸罪給王寧安。
第一,他過分壓榨海外殖民地,自古以來,官逼民反,情理之中。
第二,王寧安隨便改革軍制,讓一批將領強行退役,結果造成了人才斷層,指揮漏洞,才給了天竺人反叛的機會。
有此兩條大罪,王寧安就應該為天竺的事情負全責。
越來越多的攻訐,直指王寧安。
這一次理學的議政卿終於有了些心氣,他們窺見了寶貴的機會。
“針對天竺的叛亂,我們強烈要求,秦王需要到議政會議,接受我們的詢問,他要把事情說清楚,要追究相關責任!”
楊時在議政會議,大聲疾呼,希望獲得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