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光是倭國就派來了三千人,另外高麗也派了數百人,還有更多的大鬍子,透過西域,來到了洛陽。
這個時候,能遠渡重洋,萬裡迢迢,沒有窮人。
他們個頂個腦滿腸肥,兜裡都是真金白銀。
偏偏大宋的市面上又是這麼繁榮,各種各樣的美食充斥其間,琳琅滿目的好貨,令人目不暇接。
真正到了大宋,才會明白,使團帶回去的訊息,實在是可憐得很!
大宋就像是一塊有無數閃光面的鑽石,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到這裡的魅力,聽別人口述,永遠只是一鱗半爪。
很快,越來越多的商人愛上了大宋,他們甚至決定長居大宋。
至於商業,可以交給手下人打理,沒有人願意離開這個繁華的國度,哪怕一天也不成!
這些外來者,給大宋送來了寶貴的金銀物資。
透過採購農副産品,透過修路,透過借貸,這些錢又會流向農村,幫助完成王寧安的規劃。
坦白講,城鄉差異逐漸擴大,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事緩則圓,王寧安希望能把危機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只要不驟然爆發,他就可以從容佈局海外,然後靠著移民和掠奪,解決大宋的問題。
這些外來者不大會去鄉村走走,也不太清楚大宋脆弱的一面。
他們只會把看到的東西,用誇張的文字,寫在紙張上面。要知道很多國家,還沒有紙,他們必須把資料寫在羊皮上面。
書籍對於他們來說,簡直是比黃金還要珍貴萬倍的奢侈品。
可是到了大宋,一個小學生的書包,就有兩三本書,甚至更多!
要知道,這個數量已經超過了許許多多土著王公的藏書數量,甚至許多王公都是文盲,一個字不認識!
來自波斯,大食,天竺的學者,貪婪地享受著大宋的便利。
他們國內雖然也有了一些造紙作坊,但是生産出來的紙張無法和大宋比擬,而且價格昂貴,只有在大宋,才能肆無忌憚使用紙張,他們可以把優美的文字,複雜的想法,完整記錄下來,然後再傳播回去。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儒家經典,孔孟的學問,也都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快速向外傳播。很多學者痴迷其中,仔細研讀,奉為至寶,他們希望從這裡找到大宋繁榮富庶的關鍵。
只要照著上面的想法做,自己的國家也會變得和大宋一樣,成為令人羨慕的天上之國。
顯然,這些學者是浪漫而天真的。
不過大宋也沒有必要去點醒他們,相反,宋庠還專門安排一些儒士,和這些外來的客人整日高談闊論,大講孔孟之道,勇敢地承擔起傳播華夏文化的重任。
……
雖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或者說,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但是這一步,尤其關鍵!
作為大宋的至尊,趙禎既欣慰,又感慨。
他禦極42年,曾經目睹大宋日漸衰敗,問題叢生,也曾經推動改革失敗,還坐視李元昊稱帝,可謂是丟盡了臉面,無顏去見列祖列宗。